Chernivtsi, Ukraine (切尔诺夫策,切尔诺夫策省,乌克兰)
切尔诺夫策位于甚少被战火波及的乌克兰西南部,距离与罗马尼亚的边境只有数十公里,是一座被誉为“小维也纳”的历史文化名城。
切尔诺夫策所在的这个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东方屏障的喀尔巴阡山东麓(the eastern Carpathians),面向广袤的东欧平原,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距今已超过了八百年,一直是名为布科维纳(Bukovina)的历史区域的中心城市。所谓布科维纳乃是奥地利帝国治下的公国名称,原本属于罗马尼亚人(及其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摩尔多瓦人)的势力范围,在周边强权如波兰人、奥斯曼人和奥地利人的多次争夺后确立了奥地利的决定性地位,因此在19世纪末,德语成为了切尔诺夫策的通用语言,不仅因为作为统治者的奥地利人,还因为大量通用德意志系方言的东欧犹太人群居于此,这也是“小维也纳”的由来。
但毕竟本地文化的底色是罗马尼亚(准确地说应该是该国历史上的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达维亚公国),因此在20世纪初罗马尼亚人口在本地占据了次席。再往后则是乌克兰人、波兰人等斯拉夫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切尔诺夫策的人口构成,类似的剧变在东欧各地其实并不鲜见,比如之前介绍的波兰城市海乌姆诺。随着二战尾声阶段苏联红军将轴心国势力逐出东欧,切尔诺夫策的居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变成了以乌克兰人为绝对多数,其中逃过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彼时以色列尚未建国),而罗马尼亚人和波兰人则是被驱离或是被流放西伯利亚。直到苏联解体,独立的乌克兰继承了这一历史事实,而布科维纳地区则是在乌克兰与罗马尼亚之间两分。
不过今天的切尔诺夫策却很重视其悠久且多元的历史,对曾经在本地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保持了极大的宽容,甚至是主动进行展示:奥地利统治时期留下的大量历史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修缮,切尔诺夫策也成为了乌克兰的罗马尼亚裔居民的文化中心,发行着许多罗马尼亚语的出版物,每年的多元文化活动非常生动和谐。唯独切断了与东方敌国的联系,自俄乌战争爆发,切尔诺夫策成为乌克兰人移居(或者说“出逃”)国外的中转站;而该市政府终止了与俄罗斯城市布良斯克(Bryansk)和波多利斯克(Podolsk)的姐妹城市关系,展现了乌克兰绝不屈服的志气,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