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26. St. Catharines

St. Catharines, Canada (圣凯瑟琳斯,安大略省,加拿大)

圣凯瑟琳斯是安大略省南部接近美加边境的一座城市,距离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非常近,因为境内拥有大量的绿地、水域、休闲健身路径,被誉为加拿大的“花园之城”。

虽然有着优美的人居环境,圣凯瑟琳斯却是一座以工业立身的城市,凭借位于重要的惠兰运河(Welland Canal)南入口的区位优势,圣凯瑟琳斯很早便成为尼亚加拉地区的工商业重要枢纽,是五大湖区传统重工业基地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圣凯瑟琳斯也在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与升级,除了仍保有通用汽车等大型制造企业外,还利用位于北美通讯主干道的有利条件发展了集约化的呼叫中心,并大力发展惠兰运河沿线的旅游业和服务业。

这座城市在历史上不由自主地体现了与新兴的美国“对抗”的意味:在殖民时代末期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这个地区是英王安置和补偿北美保皇党人(Loyalists)的定居区。而且在以废奴为导火索的南北战争期间,圣凯瑟琳斯是美国黑奴心目中的“避难和休憩之地”(a place of refuge and rest),是逃奴们逃往加拿大的最终目的地之一,也因此成为了加拿大黑人历史的起点。

圣凯瑟琳斯是一个颇受自然恩惠的地方,位于伟大的安大略湖(Lake Ontario)与伊利湖(Lake Erie)之间,使得当地具有独特的微气候,巨大的水体产生了温润效应,而且东南方向的大瀑布也具有明显的屏障作用,抵挡了其他地区常见的极端气象现象。远古时期的冰川活动为当地遗留了尤其适宜水果种植的肥沃土壤,这使得酿酒业在当地相当发达。

不知道是否因为过于得天独厚了,圣凯瑟琳斯是加拿大肥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还是要多运动啊。

AliExpress Tour: 25. Santiago

Santiago, Chile (圣地亚哥,智利)

之前已经写过圣地亚哥了(Las Condes),不过浮光掠影语焉不详,但这是一座汇集了智利全国40%人口的巨大都市,几乎可以称为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与北邻秘鲁首都利马一样,圣地亚哥也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城市:在皮萨罗征服秘鲁之后,其部下巴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沿太平洋海岸向南进军,于1541年在今天智利中部的玛波乔河谷(Central Valley / Mapocho River)建立了军事要塞。但当地的印第安族群(Mapuche)对征服者发起了激烈的反抗,在巴尔迪维亚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南下时,多达数万的印第安人对只有数十人驻守的圣地亚哥要塞发起突袭,几乎完全毁灭了新建的城镇,但西班牙驻军在一名女性征服者(conquistadora)伊涅丝·苏亚雷斯(Inés Suárez)的鼓舞和率领下,以铁血手段最终击退了原住民。这一事件堪称圣地亚哥的建城神话,很有那个时代新世界殖民者无法无天却又虔诚异常的特色,苏亚雷斯也因此成为智利女性的重要象征。

在殖民时代和独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圣地亚哥并非智利的经济中心,全国最重要的海港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一度是智利工商业发展的前沿,直到19、20世纪之交随着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圣地亚哥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环境终于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合流,汇集了全国75%以上的工商业,并且在20世纪前半叶的动荡中吸收了国内其他地区大量的失业人口,形成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首都城市都有的“人口爆炸”。

与贫富分化严重的利马不同,圣地亚哥有着明显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色彩,殖民时期传承的上流阶层在智利独立后并没有能继续把持国家的权柄,而是由商人、官僚、技术专家构成的中产阶级成为国策的制定者,颇有“纺锤形社会”的雏形,因此城市内部阶层的隔离和冲突并不明显,诸多政策反而着重于照顾中低阶层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传统上流阶层趋向于向城市东部山麓的几个区聚集,倒像是一种自我流放了。

圣地亚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历史上多次遭遇严重的地震,因此政府对建筑物的防震标准制订得很高,实际上也在21世纪一次震级较高的地震中大大降低了受灾程度。

圣地亚哥在城市建设方面有2项傲视拉美诸国的成就:

  1. 100%污水处理率
  2. 线路最多、里程最长的地铁系统

而且,在圣地亚哥,你可以使用滴滴打车~

AliExpress Tour: 24. Jeddah

Jeddah, Saudi Arabia (吉达,麦加省,沙特阿拉伯)

“Jeddah Ghair”: “Jeddah is different”.

“与众不同的吉达”,这是这座沙特第二大城市的座右铭。在教权与君权盛行的沙特王国,吉达作为圣地麦加的外港和大门,自公元647年起便被最早的几位哈里发(caliph)定为朝圣者前往圣地朝拜的最重要聚集点,久而久之,来自不同地区的朝圣者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较为开放的气象。

在19、20世纪之交被新兴的沙特王国征服之前,吉达一直是传统的汉志地区(Hejaz)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因为隔狭长的红海与埃及相望,历史上受到埃及以及更北面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影响较大。但今天的吉达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被并入了以麦加为首府的麦加省。

因此,吉达更多可夸耀的是她的经济重要性和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性(当然后者似乎在该国并非“政治正确”)。

吉达坐落于红海东岸的平原地带,城市面积随着沙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油气产业)不断扩张,虽然将近400万人口也很可观,但吉达的面积却可排入世界前100,远远高于许多比她有着更多人口的城市。吉达港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联酋迪拜港的第二大港,也是继迪拜之后的中东第二大商业中心,再加上次于首都利雅得(Riyadh)的人口数量,可谓“千年老二”了。

题图左边有一根悬挂着沙特国旗的巨大旗杆,倒是一度成为世界最高的旗杆,不过在2021年,埃及开罗竖起了一根超过200米的“开罗旗杆”(Cairo Flagpole),又压了吉达旗杆一头。

此外,吉达是有记录以来、录得沙特国内最高气温的城市:2010年6月22日,52摄氏度。

吉达老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历史上吉达作为麦加门户和重要的海贸城市的风采。不过在王室推进的发展计划中却遭了较大的破坏,一度引发相当大的争议,使人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当权者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态度。

AliExpress Tour: 23. Lima

Lima, Peru (利马,秘鲁)

虽然利马作为秘鲁的首都是一座大名鼎鼎的城市,但我没想到的是她竟然拥有超过一千万人口,是美洲大陆仅次于圣保罗(São Paulo)的巨大都市,在世界范围内也能排进前50名。

利马城市本身几乎包含了利马省的全部,以及毗邻的卡亚俄港市(Callao),集中了秘鲁全国约1/3的人口。1940年代以来,大量来自内陆及安第斯山区的乡村人口为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涌入利马,使得城市人口在近几十年时间里翻了几番,大量简陋的棚户区也在城市周边出现,这些新区域与利马原先富庶的区域形成了巨大的贫富分化,传统的富人区“出于安全的考虑”,1985年开始修建高大的隔离墙,经济上的壁垒变成了事实上的高墙,这冷酷的隔离措施广受批评与斥责,被称为“耻辱之墙”(walls of shame)。

其实类似社会阶层的隔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不鲜见,不过像利马这样搞得如此声势浩大、让人联想起南非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的举措无疑是非常的政治不正确了,这便是所谓令人避之不及的“拉美陷阱”,说实话很是可悲。

 

利马的历史相比印加帝国的其他都市,如库斯科(Cuzco)、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等,并不那么悠久,她是由征服印加帝国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于1535年建立的。作为西班牙帝国秘鲁总督区的首府,利马成为联系新世界各个总督区、欧洲以及亚洲的重要商贸网络节点,因而逐渐繁荣起来。

但地处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板块的对冲区域,利马历史上遭遇过多次毁灭性的大地震,加之太平洋东岸的海盗和私掠者活动,使得利马在与南美其他城市的商贸竞争中渐渐落于下风,甚至在19世纪晚期的“太平洋战争”(War of the Parcific)中,独立后的秘鲁共和国惨败于南方强邻智利之手,利马也被智利军队占领和洗劫,可谓积贫积弱了。

19和20世纪之交凭借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出口、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大量移民,利马的经济社会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这也是前面提及的贫富分化的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利马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海外华人社区(主要是广东移民及其后裔),以及比之稍小的日裔社区。

因为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印加、西班牙、西非(黑人奴隶)、东亚、欧洲(主要是法国)、美国等文化的影响,今天的利马在文化上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熔炉,尤其是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多姿多彩的餐饮,因此利马是拉丁美洲顶尖的旅行目的地之一,被誉为“美洲美食之都”(the Gastronomical Capital of the Americas),其中Central Restarante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餐厅。

利马虽然地处太平洋之滨,却是一座沙漠城市,在规模上仅次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埃及的开罗,其气候十分干燥、降雨极其稀少。然而,在夏日傍晚却有着世界闻名的美丽夕空,被誉为“女巫的天空”(cielo de brujas),在俯瞰太平洋的悬崖远眺这色彩的盛宴,真是令人神往啊。但冬天的利马却因为大气运动的稳定状态非常阴沉,有着同纬度区域几乎最少的日照,这使得利马居民纷纷前往内陆的安第斯山区晒太阳,雾都居民表示很理解。

利马的各项基础设施在秘鲁国内自然是第一层级的,但整体发展水准一般,尤其是公共交通方面还比较落后。

布尔乔亚式的高档餐厅和价值百万美元的夕空,与耻辱之墙后面巨大的棚户区的高犯罪率,这样的对比始终令我心生悲悯,哪怕自己并无此资格。

AliExpress Tour: 22. Mount Pritchard

Mount Pritchard, Australia (普理查德山,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

照片中这个地方叫作“狮子观景台”(Lions Lookout),算是对应了普理查德山名字里的“mount”,在此可以眺望30公里之外澳洲第一大城悉尼城西的天际线。

普理查德山得名于20世纪初将此地开发成小块居住区的房地产商休·普理查德(Hugh Pritchard),在行政上归属于悉尼都市圈西南部的费菲市(Fairfield City Council)。如果对应中国的行政设置的话,普理查德山社区大约可以等同于我们的街道办?倒是很直观了。

从其缘起可以想见,普理查德山基本是一个居民区,据澳洲官方数据,普理查德山的居民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户房贷(抵押贷款)债务却高于全国平均,因此是典型的“抵押贷款地带社区”(mortgage belt territory)。

不过,普理查德山的文教设施相当齐全完备,拥有两个大型文体场馆,以供本地的职业橄榄球队和足球队参与全国赛事的角逐。

而且,还可以登高远眺,君の街。

AliExpress Tour: 21. Mubarak Al-Kabeer

Mubarak Al-Kabeer, Kuwait(大穆巴拉克,科威特)

大穆巴拉克位于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以南,是同名的大穆巴拉克省省会所在地。该省承担着首都一大部分过于稠密人口的居住需求,此外也是科威特重要的港口所在。

大穆巴拉克约有5万居民,得名于被誉为“现代科威特的塑造者”的科威特酋长国(Sheikhdom of Kuwait)第七位统治者穆巴拉克·萨巴赫(Mubarak Al-Sabah)。

这是一位在一战前中东左右逢源、表里比兴的枭雄。穆巴拉克出身于统治小小的科威特酋长国的萨巴赫家族,但并非继承人,因此长期作为酋长国骑兵指挥官在奥斯曼帝国军中服役。

世纪之交的中东已是风雨飘摇,兴盛数百年的奥斯曼强权到了崩塌的前夜,英、法、德、俄等大国将之视为大国角逐的竞技场,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即是在此背景展开的史诗传奇。长期臣服于奥斯曼突厥人的各阿拉伯部落及其酋长们在劳伦斯们的鼓动和激发之下,抓住奥斯曼帝国日暮西山的衰弱开始了争取独立和攫取土地与资源的斗争。

穆巴拉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很早便与英国势力取得了联系,在暗杀了自己当政的异母兄弟后,穆巴拉克依靠英国的支持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对自己篡位的承认。1899年,穆巴拉克与英国签订了“盎格鲁-科威特条约”,科威特酋长国成为了事实上的英国保护国,但同时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力。这使得小小的科威特从此免去了受到地区强权及敌对部落势力的威胁,穆巴拉克因此更有了逐鹿半岛的野望,然而在1901年穆巴拉克发起的对阿拉伯半岛的远征中,科威特军队几乎全军覆灭,穆巴拉克被迫致力于稳固因此失败引发的国内动荡,确保起码能够偏安一隅。

随着一战的爆发,科威特自然全力支持英法的协约国一方,积极出兵驱逐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奥斯曼势力,同时成为了新兴的沙特家族的坚定盟友。与西方盎格鲁大国(穆巴拉克时代的英国以及二战后的美国)和地区强权沙特阿拉伯建立的良好关系,奠定了科威特在海湾地区的良好地缘环境,穆巴拉克可谓高瞻远瞩了。

AliExpress Tour: 20. Kiryat Bialik

Kiryat Bialik, Isreal (比亚利克镇,海法区,以色列)

再次回到以色列西北部的海法区,又是一个kiryat,又是一个以犹太名人命名的城市。

哈伊姆·那赫曼·比亚利克(Hayim Nahman Bialik)是出生于沙俄乌克兰地区的犹太诗人,是现代希伯来诗歌的开创者,也是激发了犹太复国热情的精神源泉之一,被公认为以色列的“国家诗人”(national poet)。

与之前介绍过的莫茨金不同,比亚利克是亲身投入到了犹太复国运动中,在今天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Tel Aviv)有以他曾经开办出版业和举行文学活动的场所而创建的纪念馆,在全世界许多有犹太人聚居的城市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因此在海法区有一座向他致敬的新城可谓理所当然了。

比亚利克镇距离海法不远,属于城市北郊的几座新城镇之一,其居民主要来源于1934年迁居此地的德国犹太移民,联想到这个时间点和出发的国家,只能感叹真是幸运且有先见之明了。

今天的比亚利克镇有4万多人口,是个相当繁华的近郊城市,其中位于城市南区的市立高中是全国最大的学校,wiki是这么说的。另外城里还拥有整个国家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居民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排名较高。

但正在进行中的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战争使得位于黎以边境地区的比亚利克镇多次遭到对方火箭弹的袭击。战火纷飞虽然谈不上,但日常性的紧张氛围始终是无法消散了。

AliExpress Tour: 19. Kitchener

Kitchener, Canada (基奇纳,安大略省,加拿大)

基奇纳位于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区,常与附近的滑铁卢(Waterloo)被称为安大略省的“双子城”(K-W)。

直到1916年,基奇纳仍被叫做柏林(Berlin),因为这里是加拿大历史上德裔/德语人口最集中的城市;然而在一战时期,作为英联邦一员的加拿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德思潮和社会情绪,在极端的“爱国者”对德语及东欧裔居民施加了“正义的迫害和暴力”之后进行了更名的全民投票,最终改称基奇纳、以纪念于当年去世的英国战争部长基奇纳伯爵(Herbert Kitchener)。

其实最早定居于此并建立城镇的德语人口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德裔,而是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移居滑铁卢地区的门诺派基督徒(Mennonites),他们在移民新大陆之前的祖籍大多是瑞士北部和巴伐利亚南部,彼时还不存在德国这个国家。但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德语人口(大多是天主教和新教徒)从旧大陆移民至此,虽然源流不同,但同为德语方言、彼此沟通并无问题,因此德国文化影响日深,并且引领了柏林/基奇纳的工业化和近代化进程。

基奇纳在很多方面都是开加拿大风气之先的新潮之地,尤其是被统称为“ABCs”的各种专门市政机构/理事会/委员会,推而广之成为了加拿大政府治理的一种特色。虽然与我们的国情、民情、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民治的清新氛围。

今天的基奇纳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虽然一度是五大湖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已经成功转型成以高新技术为驱动的经济了,全市有5个大型的科技产业园,入驻的有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而且谷歌将其最重要的产品Gmail的研发中心设在了基奇纳,足见其地科研氛围的浓郁。

基奇纳因为最早的瑞士根源,在城镇核心的布局上与新英格兰和上加拿大(即北美东海岸最早的英国殖民地)各城市有所不同,并非规整的格子型布局,而是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复杂圆周形,这与中世纪的瑞士山城(圣加仑即是模板之一)的形制颇有渊源。

发布日期:
分类:未归类

AliExpress Tour: 18. Las Condes

Las Condes, Chile (拉斯孔德斯,圣地亚哥,智利)

拉斯孔德斯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个市区,因为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位于圣地亚哥都市区东北部的拉斯孔德斯已经是在传奇般的安第斯山脉的山前地带了,同时又距离太平洋海岸不远。

在这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上,聚集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商产业,而拉斯孔德斯又是圣地亚哥“一等一的繁华之地”,商业麇集的阿波奎因多大道(Apoquindo Avenue)常被戏称为“圣哈顿”(Sanhatten)——圣地亚哥的曼哈顿。

在智利民众的概念里,拉斯孔德斯是不折不扣的商业精英阶层聚集的富人区,而其地颇引人注目的犹太社区算是对此做了很有趣的注解。

AliExpress Tour: 17. Tuxtla Gutiérrez

Tuxtla Gutiérrez, Mexico (图斯特拉,恰帕斯州,墨西哥)

rest in peace, grandpa

如火如荼的夜景,恰似图斯特拉这座省会城市当前的发展势头:此地位于墨西哥与中美洲邻国危地马拉的边境,在拉美独立战争时期一度是墨、危两国争夺的对象,城市全称里的“Gutiérrez”正是促成了恰帕斯州并入墨西哥的州长的名字。今天的图斯特拉有大量的危地马拉移民群体,大多数是非法入境墨西哥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与美墨边境向北方汹涌而去的移民浪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图斯特拉(Tuxtla)在当地原住民佐奎人(Zoques)的语言里的称呼是“Coyatoc”,意思是“群兔之地”,征服该地的阿兹特克人用他们的语言则称为“Tuchtlan”,依然是兔群栖息的谷地。

图斯特拉是近年来墨西哥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但恰帕斯州本身较落后的基础情况使得“发展中”(developing)这一描述体现得非常典型。城市的基础市政设施的发展相当滞后,据估计全市有2万多起私接用水的案例(通俗说就是家庭或企业“偷水”),导致市政营收大受影响,因此无力将自来水等市政设施向新建成区域扩展。此外,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图斯特拉的空调覆盖率非常低,使得全市的商业在炎热的午后大多被迫歇业,这实在有些难以想象了。

即便如此,图斯特拉依然是恰帕斯州乃至墨西哥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约75%的居民就职于商业等第三产业和各式各样的政府机构,呃,政府机构,经济有活力这说法好像有哪里不对吧。

总的来讲,图斯特拉的治安状况、交通配套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虽然不是旅行目的地,但成为许多国外旅行者的中转站,城市拥有一座墨西哥国内一流水准的长途汽车站。但令人悲伤的是,这些旅行者几乎不在本地停留,“这啥也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