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44. Lahore

Lahore, Pakistan (拉合尔,旁遮普省,巴基斯坦)

拉合尔是仅次于港口都市卡拉奇(Karachi)的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然而因其位于南亚次大陆连接中亚、西亚的要害位置,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便对这个区域有记载。中世纪以降,拉合尔曾多次成为区域性王朝的首都,其中尤以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以阿克巴大帝(Akbar)为代表的莫卧儿前期君主们都致力于营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印记,在莫卧儿的历史上,拉合尔的重要性要更高于德里(Delhi)和阿格拉(Agra)。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兴起于此地的锡克帝国(Sikh Empire)后,拉合尔作为旁遮普地区最重要城市的地位逐渐恢复,在此之前各方势力对拉合尔的争夺导致城市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人口流失,几乎失去了往昔的荣光。在英属印度时期,拉合尔成为了印度独立及其随后发生的印巴分治最重要的舞台,不仅尼赫鲁在这里宣告了印度的独立,真纳也在这里领导了巴基斯坦的建国运动。因为拉合尔靠近今天两国的边境,印巴分治的过程中围绕着拉合尔的归属,这里爆发了最血腥的暴乱和骚动,原本世代居住于此地且占据工商业领导地位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几乎全数逃离,这里也成为了从印度领土逃回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主要落脚点,此后数次印巴战争中拉合尔也是占据优势的印度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

正因地理位置靠近前线,且经济在分治过程中受到毁灭性破坏,拉合尔在新生的巴基斯坦的地位拱手让与位于后方的海港都市卡拉奇,自此两座城市在经济上的差距再也没有缩小。

然而拉合尔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逐渐安定的几十年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拉合尔是巴基斯坦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这也使得科技成为拉合尔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与发展较快的服务业一起,实现了拉合尔在经济上的复兴。

拉合尔可谓是巴基斯坦的文化之都,全国大部分的书籍等印刷物都是在这里发行,文学与艺术也走在国内前沿,莫卧儿时代的历史自豪感让这座古都有一种南亚的典型气质,千年的岁月饱含了文明的重量,正如扫过次大陆的热风,有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宁静悠远。

AliExpress Tour: 43. Cancún

Cancún, Mexico (坎昆,金塔纳罗奥州,墨西哥)

坎昆是墨西哥最富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有着几个很有辨识度的标签:加勒比海,墨西哥国土最东之处,尤卡坦半岛,玛雅里维埃拉(Riveira Maya)。

之前介绍过的梅里达即是尤卡坦半岛和玛雅文明的代表,不过坎昆却是“人造的玛雅”,因为她是在1970年代规划建设的旅游新城,主要是由墨西哥联邦政府主导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将加勒比和玛雅这两个都非常浪漫的概念糅合到一起,将半岛东面沿海区域打造成“玛雅人的蓝色海岸”(即Riveira Maya),然后坎昆并不包含其中,而是堪堪位于这区域的北部。

虽然非常有加勒比风情,基础设施也很健全,但坎昆作为墨西哥的旅游名片之一却给外界留下颇多的负面印象,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该区域极易受热带风暴和飓风影响,历史上有多次飓风登陆或严重破坏发生。其次,坎昆的犯罪率远高于墨西哥平均水平,尤其是非法药品走私、帮派斗争等等,这与被誉为墨西哥最安全城市的梅里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金塔纳罗奥(Quintana Roo)是墨西哥最年轻的州,坎昆的居民大多是从其他区域乃至其他国家移居而来,怎么说呢,城市多少有些虚浮的感觉。

AliExpress Tour: 42. Doha

Doha, Qatar (多哈,卡塔尔)

多哈可谓是海湾国家石油财富的具现,在选择配图时,我放弃了海湾里高楼林立的天际线,而选了这张多哈地铁一等车厢的照片,再想想卡塔尔世界杯球场如此巨大的空间竟然封闭起来加装了大功率的空调设备、以回应欧美国家对于在高温炎热的沙漠地区举办世界杯赛事的质疑,无他,钱多而已。

卡塔尔这个国家建国历史其实非常短暂,一直到1971年才从英国保护国的地位独立,其统治者萨尼家族(House of Thani)是在19世纪中期前来卡塔尔半岛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在地区的诸多强权(比如巴林的哈利发家族、阿布扎比酋长国、奥斯曼帝国以及英帝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甚至因为给海盗势力提供庇护招致了英国海军舰船对多哈的炮击。但在1868年,卡塔尔抱上了英国人的大腿,在英国的调停与安排下,卡塔尔与巴林-阿布扎比联军达成了正式协议,算是确立了萨尼家族在半岛的统治地位,也迫使周边势力意识到卡塔尔已在英帝国的卵翼之下不得轻举妄动了。此后一直到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在卡塔尔半岛的存在都是消极的,一俟大战爆发,土耳其人立即痛快地撤离了海湾地区,卡塔尔随即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

在发掘油气资源前,卡塔尔的经济支柱是采珠业,波斯湾的天然珍珠自古以来即以优质著称,而位于半岛正东的多哈海湾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采珠场所,除了水深略浅不能停泊大型船只,算是相当优良的海港。

如果不是油气革命,这沙漠地区的贫瘠半岛的命运必定是云泥之别。一个以珍珠贸易立国的城邦国家(多哈)+在港口附近沙漠游牧的贝都因部落,在短短数十年之间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现代化国家,非常魔幻。时至今日,多哈几乎可以等同于卡塔尔,在外部世界看来可谓同一概念,代表了不计投入的最高规格的基础设施建设:摩天大楼、填海的国际机场、度假人工岛、文教设施(教育城、博物馆、艺术馆)、体育场馆(全封闭带空调的那种!)…

多哈的居民中外国人的比例是超过卡塔尔国民的,这自然是因为引进了大量来自南亚、东南亚以及东欧的外来劳工和其他从业者。而建立在化石能源之上的经济也使得多哈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此外,备受争议的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总部即位于多哈,事实上承担着卡塔尔国家喉舌的职责。多哈曾在2021年被某个论坛组织评为世界上第二安全的城市,我查了下来源,发现卡塔尔国家旅游局确有此报道,不过只字不提最安全的城市是何方神圣,于是更加好奇的我继续查了查,发现排名第一的乃是多哈的宿敌——阿布扎比,哈哈哈哈哈。

AliExpress Tour: 41. Tel Aviv

Tel Aviv, Isreal (特拉维夫-雅法,特拉维夫区,以色列)

特拉维夫的全称是“Tel Aviv-Yafo/Tel Aviv-Jaffa”,直观地表明了这座城市的两个源起。但事实上,雅法(Jaffa)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圣经》成书的年代已经广为人知,是耶拿(Jonah)出海的港口城市,这一情节也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写名著《白鲸》(Moby Dick)时的创作灵感来源,主人公以实玛利即是以耶拿为原型。

20世纪初的巴勒斯坦仍在日暮西山的奥斯曼土耳其治下,但大规模的犹太移民“返乡/复国”的浪潮也掀起了多轮,这些主要来自欧洲和北非的犹太移民大多是在雅法登岸,随即在这座传统上以阿拉伯人口为主的城市北郊沙丘绵延的地中海沿岸开始兴建“第一座希伯来城镇”(The first Hebrew city)。

Tel Aviv之名也源于《圣经》,Aviv有“春天,复兴”之意,Tel则是指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人工堆土,因此这个名字象征着犹太复国主义的最高理想,在以色列人的故土重建文明。

这些主要来自欧洲城市的犹太移民不喜雅法破败、脏乱的环境,以欧洲近现代城市为模板开始建设他们心目中的模范城市,几乎在所有领域均开风气之先,不仅户户上下水齐备,也是以色列最早通电的城市。

这一时期,特拉维夫与雅法之间仍然泾渭分明,这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在以色列宣布建国之前的内战中,这两座毗邻的城市成为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争斗的前线和缩影,经过数月围城后,在1948年5月以特拉维夫征服雅法告终,当地的阿拉伯人大规模逃亡。随即,宣布建国的以色列以特拉维夫为首都,直至1950年争议性地定都耶路撒冷,但由于巨大的国际争议,多数国家仍将使馆设在了特拉维夫。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是雅法郊区的特拉维夫不断扩展,终于与原本的雅法区域合而为一,二者不再存在明确的界限。虽然官方名称还保留了雅法,但在大多数场景里这座城市只被称作特拉维夫,而雅法则成为了这座以色列象征的城市的历史部分。

随后的几十年里,特拉维夫成为了一座极其“居不易”的城市,高企的置业成本、全球数一数二的物价水平、工商业缓慢萧条,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以及中产阶级逃离,也阻碍了年轻人留下的希望。

这一颓势在90年代初得到了根本逆转,因为苏联解体,大批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这些新移民有很大部分在苏联时期从事科研、技术领域的工作,他们的到来使得以色列一下子拥有了非常优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力资源,在很短时间内,特拉维夫的产业就完成了向高科技领域的转型升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中心,风头直追硅谷,也决定性地夯实了以色列的综合国力。

今天的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代表了这个历史既悠久却又很年轻的国家世俗以及功利的一面。然而,历史的前路仍旧漫长,再坚固的高墙也有坍塌之虞。总之,还是难以共情。

AliExpress Tour: 40.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 (洛桑,沃州,瑞士)

洛桑是瑞士第四大城市,位于著名的日内瓦湖(Lake Geneva)北畔,是瑞士联邦法语区的沃州(Vaud)的首府。与许多瑞士名城一样,洛桑也以壮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18、19世纪欧洲兴起的“壮游”潮流中,许多浪漫主义诗人譬如拜伦和雪莱都长期居留于此,激发了不少创作的灵感。

然而,洛桑最为人所知的称号是“奥林匹克之都”(Olympic Capital),甚至比雅典更名副其实,因为这里是国际奥委会驻地,也是50多个国际体育协会所在,在世界体育界具有类似“首都”的超然地位。

洛桑加入瑞士联邦的时间比较晚,是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皇帝对今天瑞士西部这片法语地区进行行政规划后,以新建的沃州(canton of Vaud)的名义加入的。历史上,洛桑所在的地区长期受到伯尔尼(今天的瑞士首都)的压制和侵扰,题图里的洛桑大教堂原先的许多天主教宗教装饰被伯尔尼人掠走,作为战利品一直展示在伯尔尼的博物馆里,洛桑人多次要求归还无果,加之势均力敌的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隐隐对立,多少反映了联邦制的瑞士复杂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情绪。

洛桑也是一座山城,或者说老城就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山谷及其两旁,原本山谷中有一条溪流,但在19世纪已经被城镇所覆盖,随着地势的骤升骤降,城市分隔成了许多不同高度的平面区域,新到的旅游者常常会望着数百阶的长石梯兴叹,可能他们没去过重庆的渝中区吧,哈哈哈。

沃州有着瑞士联邦较低的税负,因此洛桑是瑞士国内非常热门的商业及金融业的聚合地之一,而洛桑和附近的日内瓦都市区则是瑞士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

 

思绪奇怪的跳转:单就“洛桑”这个(中文)名字,却是很常见的藏族名字,90年代初曲艺界曾经出现了一个叫做洛桑的新星,《洛桑学艺》一度风靡全国。

AliExpress Tour: 39. Kuala Belait

Kuala Belait, Brunei (马来奕,文莱)

Kuala Belait是文莱仅次于首都斯里巴加湾市(Bandar Seri Begawan)的第二大城镇,也是文莱最西部的马来奕县的治所,毗邻马来西亚的沙捞越(Sarawak)地区。

“Kuala”在马来语里的意思是“河口、汇流处”,Belait河口,直观地说明了此地的位置。因为该地与婆罗洲(Borneo,即加里曼丹岛)很多地方一样是下南洋的目的地,这里有着历史悠久的华裔社区,故而她在华语圈被叫作“马来奕”,一个既有南洋风情也有中华传统的名字。

以前我应该是模模糊糊地听说过马来奕这个名字,因此再次邂逅时有熟悉之感,随之则是对这个名字由来的强烈好奇,但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最近很火的AI模型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或许真的要亲身去到婆罗洲才会有答案吧(当然,这是向往已久的,也是容易实现的)。

不过我倒是有自己的猜想:“马来奕”肯定与“Belait”在发音上相关,考虑到当地华人的广东、福建来源,“Belait”在某种主流华人方言里应该有接近“马来”的发音,而且文莱的原住民也是以使用马来语为主,在早期华人眼中此地应该也是“马来”吧。至于画龙点睛一般的“奕”,一般认为是“Belait”的尾音,但我愿意相信这是心念唐山(中华故国)的华人们对异国新生的一种愿望,神采奕奕,回望故国家园之盛大辉煌。

说回城镇本身,她被戏称为“壳牌之城”(Shell town)。众所周知文莱是一个因油气资源开发而繁荣的小国,而主导该国油气开发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壳牌石油公司,因为著名的诗里亚油田(Seria)即位于马来奕县,这里在20世纪发现油气资源后迅速发展并兴盛起来,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最近几年读了好几本马华作家的作品,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沙捞越作家张贵兴的《猴杯》和《野猪渡河》,描写了婆罗洲华人社区在下南洋以来的大时代的兴衰沉浮、爱恨情仇,热带岛屿的浪漫与哀愁,野性的情感宣泄,令人晕眩的吸引力和阅读感受,这便是我向往的缘由。

婆罗洲当然不仅限于东马的几个地区,马来奕自然也是婆罗洲,这里有我们在异国的同胞,我想了解他们的故事。

AliExpress Tour: 38. Curicó

Curicó, Chile (库里科,马乌莱大区,智利)

Curicó在当地原住民语言里的意思是“黑水”,位于首都圣地亚哥以南约200公里的智利中央谷地(Chilean Central Valley),是一片非常适宜农业生产的膏腴之地,被誉为“智利农产品工业之都”。

智利是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几乎以安第斯山脉为分界与阿根廷东西相邻,而在太平洋沿岸还有一条与安第斯山脉平行的海岸山脉,两山之间便是这天赐一般的中央谷地,这片肥沃的土地因此成就了智利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

库里科地区虽是以高水准的第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但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配套的食品加工业也相当发达,除此之外,库里科还是智利高档红酒的主要产区,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使得小城库里科呈现一派繁华富足的外省省会的面貌,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有繁荣的工商业,据说有着智利两大城市圣地亚哥与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之间最时尚的商业街区,非常有经济活力,我也是及体会到了当地顾客的跨境购买力。

库里科是个好地方。

AliExpress Tour: 37. Mexico City

Mexico City, Mexico (墨西哥城,墨西哥)

墨西哥城的西语官方名称是“Ciudad de México”,作为墨西哥的首都和最重要的城市,2016年原联邦地区(Distrito Federal)正式更名为“墨西哥城”(或缩写为CDMX),成为了组成墨西哥联邦的32个行政实体之一,具备了等同于州的自治权利。但限于宪法规定不能成为一个州(state),否则联邦首都将迁往他地。有趣的是,在联邦框架里已经有了墨西哥州(State of Mexico),算是打消了墨西哥城升级为州的野望。

墨西哥城是全球最大的西语城市,其巨大的体量也使之成为西半球仅次于圣保罗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以人类发展指数HDI计,墨西哥城基本与韩国平均标准相近,堪称“南方之光”了。

远在哥伦比时代之前,墨西哥城所在的这个宽阔的山谷/盆地就是墨西哥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14世纪墨西卡人(Mexica people)在盆地的大湖(Lake Texcoco)中的岛上建立了名为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的城市,后来发展成为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是美洲大陆现代诸国里由原住民建立的唯二都城之一(另一个是厄瓜多尔的基多)。

西班牙殖民者在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的率领下于1521年攻陷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帝国灭亡。随后,西班牙人在城市的废墟上重新规划建立起新的城市,更名为Mexico,作为西班牙帝国新西班牙总督区的首府,在整个殖民时代是西班牙广阔的海外领地里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行政枢纽,起着联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功能。

著名的“多洛雷斯的呼声”(Grito de Dolores)即发生在独立前夜的墨西哥城,标志着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开始,见证了从西班牙殖民地向民族国家转变的历史进程。随后,墨西哥近现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墨西哥城,甚至在1847年的美墨战争中险些被美军攻陷。

进入20世纪后,墨西哥城的人口开始了爆炸性的增长,城市也不断向西、北、东方向扩张,一度引起了极为严重的环境与人居问题。

其实我一直很在意原本承载着特诺奇蒂特兰的那个大湖(特克科科湖),为何今天的墨西哥城已经不见了辽阔的水域?墨西哥城所在的这个谷地是一个内流系统,没有通往海洋的水路,因此位于湖心岛的城市会遭受周期性的洪涝灾害,因此自17世纪开始,西班牙殖民者便开始了系统性的排干湖水的工程,原本烟波浩渺的大湖已完全干涸,巨大的用水需求导致今天的墨西哥城面临着缺水和地面沉降的问题,而且其局部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大湖消失之后,如此高海拔的墨西哥城再也没下过雪,干旱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很多时候风力不足以吹散工业与汽车尾气产生的污染物,空气污染一度非常严重。

但得益于墨西哥城较高的自治权利,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推行的“去中心化”和环保措施起到了相当良好的成效,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搬迁到附近的州或是美墨边境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渐渐放缓,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渐适应人口增长,并且严格保护南部山岭地区脆弱的环境、限制农业开垦,这使得墨西哥城是全联邦第一产业产出比例最低的地区,重点发展金融、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驱动着墨西哥这个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发展。今天的墨西哥城是拉丁美洲最现代化的城市,甚至比圣地亚哥更胜一筹,科教文卫各方面的水准都接近世界一流。

著名的阿兹特克体育场(Azteca Stadium)是世界上唯一两次举办世界杯决赛的场馆,而明年墨西哥城将迎来第三次世界杯,借此机会很想一探究竟。

AliExpress Tour: 36. Chełmno

Chełmno, Poland (海乌姆诺,库亚维滨海省,波兰)

不得不感叹这巧合,第二座波兰城市竟然与第一座有如此近似的名字,海乌姆诺与海乌姆的词源都是古波兰语“chelm”,是小山的意思。然而波兰所在的东欧平原其实罕见山岭,尤其是海乌姆诺所在的滨海区域。

今天的海乌姆诺是一座仅有不到2万人口的小城,位于著名的维斯杜瓦(the Vistula River)河畔,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以及众多哥特式建筑闻名,名列波兰“历史纪念物”名录。除此之外,在政治、经济领域已是无足轻重了。

然而,海乌姆诺在中世纪时却是该区域极具重要性的城市,维斯杜瓦河下游的波罗的海滨海地区即是以该城命名为Chełmno Land,并在波兰王国时代长期是同名的省级行政单位。海乌姆诺也是汉莎联盟(Hanseatic League)的成员,是波罗的海南岸相当重要的商贸城市。

海乌姆诺的历史是德意志民族与波兰民族反复拉锯与易手的历史:城镇最早是由天主教寺院领地发展起来的,随后以日耳曼人为主的条顿骑士团东进占领了这个地区。波兰人在教皇的支持下不断向条顿骑士团施压,终于迫使骑士团承认海乌姆诺是新兴的波兰王国的一部分。但在欧洲列强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整个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即波罗的海滨海地区)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并一直持续到一战后波兰重获独立。二战爆发后,该地区再次被德国占领,与波兰大多数地区一样,这个时期充满了残酷的杀戮与奴役,同时也是波兰抵抗组织积极反抗的舞台。

因为这些纠葛,海乌姆诺在二战前的人口构成基本是波兰人占2/3、德国人占1/3,总体来说曾有着相当浓重的德国痕迹的,这也是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历史底色。

AliExpress Tour: 35. Khotkovo

Khotkovo, Russia (霍季科沃,莫斯科州,俄罗斯)

霍季科沃位于莫斯科东北约60公里,已经算不上莫斯科郊区了。

这个仅有2万人口的小镇是一个有着不少旅游观光资源的目的地,尤其是号称“莫斯科州最美修道院”的东正教建筑。

本地的经济基础是以电气绝缘设备制造为主的一些制造企业,总体感觉是一个颇有活力的镇子,不同于这个国家整体那种沉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