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36. Chełmno

Chełmno, Poland (海乌姆诺,库亚维滨海省,波兰)

不得不感叹这巧合,第二座波兰城市竟然与第一座有如此近似的名字,海乌姆诺与海乌姆的词源都是古波兰语“chelm”,是小山的意思。然而波兰所在的东欧平原其实罕见山岭,尤其是海乌姆诺所在的滨海区域。

今天的海乌姆诺是一座仅有不到2万人口的小城,位于著名的维斯杜瓦(the Vistula River)河畔,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以及众多哥特式建筑闻名,名列波兰“历史纪念物”名录。除此之外,在政治、经济领域已是无足轻重了。

然而,海乌姆诺在中世纪时却是该区域极具重要性的城市,维斯杜瓦河下游的波罗的海滨海地区即是以该城命名为Chełmno Land,并在波兰王国时代长期是同名的省级行政单位。海乌姆诺也是汉莎联盟(Hanseatic League)的成员,是波罗的海南岸相当重要的商贸城市。

海乌姆诺的历史是德意志民族与波兰民族反复拉锯与易手的历史:城镇最早是由天主教寺院领地发展起来的,随后以日耳曼人为主的条顿骑士团东进占领了这个地区。波兰人在教皇的支持下不断向条顿骑士团施压,终于迫使骑士团承认海乌姆诺是新兴的波兰王国的一部分。但在欧洲列强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整个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即波罗的海滨海地区)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并一直持续到一战后波兰重获独立。二战爆发后,该地区再次被德国占领,与波兰大多数地区一样,这个时期充满了残酷的杀戮与奴役,同时也是波兰抵抗组织积极反抗的舞台。

因为这些纠葛,海乌姆诺在二战前的人口构成基本是波兰人占2/3、德国人占1/3,总体来说曾有着相当浓重的德国痕迹的,这也是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历史底色。

AliExpress Tour: 35. Khotkovo

Khotkovo, Russia (霍季科沃,莫斯科州,俄罗斯)

霍季科沃位于莫斯科东北约60公里,已经算不上莫斯科郊区了。

这个仅有2万人口的小镇是一个有着不少旅游观光资源的目的地,尤其是号称“莫斯科州最美修道院”的东正教建筑。

本地的经济基础是以电气绝缘设备制造为主的一些制造企业,总体感觉是一个颇有活力的镇子,不同于这个国家整体那种沉郁的氛围。

AliExpress Tour: 34. Chipping Norton, New South Wales

Chipping Norton, Australia (奇平诺顿,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

我很喜欢“奇平诺顿”这个译名,朗朗上口,虽然是与英文原名本身的音节构成关系很大,但选择音译的“奇平”二字属实灵光乍现,魅力不凡。

然而,这个位于悉尼西南方20多公里的郊区并不是最初的奇平诺顿,而是19与20世纪之交时,新南威尔士当地的一名曾留学英伦、并在牛津附近的奇平诺顿镇居留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家William Long将自己的这块产业以之命名,想来那应该是一个很动人的小镇吧。

一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从Long手中购得此地,并将之分配给参加了一战的退伍士兵,奇平诺顿的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作为同为悉尼西南方的郊区,奇平诺顿甚至不如普理查德山更值得一说。

 

不过,牛津郡的奇平诺顿是很有英伦风范的小镇,有着不列颠最早的根源:神秘的巨石阵,古英语(Chipping/cēping)与诺曼语(Norton)的词源,组合在一起是“北市镇”(Market North Town)的意思,这里几乎见证了英格兰历史所有的大事,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被发现并应用的地方,这也是造福世界的阿司匹林的滥觞。

在我的想象里,英伦的奇平诺顿镇笼罩在迷蒙雨雾之中,这片土地在喁喁独语;而新南威尔士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下,奇平诺顿湖畔,有风掠过亘古大陆的寂寥之声。

AliExpress Tour: 33. Lucerne

Lucerne, Switzerland (卢塞恩,卢塞恩州,瑞士)

卢塞恩是瑞士中部最大的城市,与圣加仑相似(或者说这是一种瑞士的特色?),她也是位于大湖(Lake Lucerne)岸边,城镇最早是围绕着基督教修道院发展起来的。

卢塞恩所在的地区在罗马帝国衰落后不久即被说日耳曼语的阿勒曼尼部落(Alemannic peoples)占据,这也形成了今天瑞士的德语区的基础。1178年,卢塞恩正式从修道院属地的地位独立、获得了自治权,并凭借位于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贸易线路要地的极佳区位迅速发展兴盛起来。

随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断扩展其在今天瑞士区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天性痛恨束缚的瑞士山民们在卢塞恩的组织下,4个“森林州”(forest cantons)于1332年结成了“旧 瑞士邦联”(Old Swiss Confederacy),即今天的瑞士联邦的前身。经过50多年的不懈抗争,瑞士人终于彻底将哈布斯堡势力赶出了这个山国,而卢塞恩人则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德国文豪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804年的剧作《威廉·退尔》(William Tell)即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卢塞恩及其周边区域也成为了瑞士建国精神的象征。

然而近现代的卢塞恩却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而是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鼻祖:浩淼的大湖,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雪峰,古色古香的宁静城镇,水边精致的廊桥,这基本就是瑞士的典型了,因此卢塞恩很早便成为欧陆贵族子弟“壮游”(Grand Tour)的热门目的地,现代意义的各种旅游服务随之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并逐渐风靡全球。

今天的卢塞恩州是瑞士税负最低的州,因此吸引了许多第三产业企业在此落户,这倒是与卢塞恩的时尚气质相得益彰。卢塞恩有着非常高水准的城市交通服务网络,同时也是瑞士铁路最便捷的站点之一。

真想去壮游啊~

AliExpress Tour: 32. Chełm

Chełm, Poland (海乌姆,卢布林省,波兰)

仅仅从Chełm这个在波兰语里算是很简单的词的拼写和读音来看,波兰语对属于汉藏语系的我们来说真是太难了:第四个字母是个啥啊、发什么音啊?首字母C到底发不发音啊?还有,为什么她的读音接近“海乌姆”啊?完全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其实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大部头的《波兰史》,还没开始“啃”。不过对于这个历史上三次被周围强权瓜分的国家,作为仍对本国近现代史记忆犹新的中国人,应该是有种天然的共情的。而且今天要介绍的海乌姆,便是承载了波兰近现代历史上许多最沉重的情感,可谓是沉郁幽怨了。

海乌姆距离乌克兰边境仅仅20公里,相反距离首都华沙却是相当遥远了,传统意义上并不是波兰民族的核心区域。在蒙古西征之前,海乌姆地区一直在基辅罗斯治下,因为不在蒙古人的进攻路线上,海乌姆幸运地躲过了这场浩劫,随后兴起的诸多波兰王公逐渐巩固了其作为波兰领土的历史事实。

这座城市因为处于不同宗教文化的分界线上,在不断地竞争与妥协后形成了相当大的宗教包容性,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都(曾)在此地建立教区,二战前的统计显示: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占50%的人口比例、犹太人约有2万人口占30%左右、其余是信奉东正教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等东斯拉夫族裔。

二战中,这里不幸成为纳粹执行灭绝全部波兰犹太人的主要场所之一,海乌姆周边聚集了多个灭绝营(extermination camp),几乎全部的海乌姆犹太人以及附近卢布林(Lublin)地区的犹太人在这里被系统性的屠杀。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发动后,纳粹德国在海乌姆建立了一座臭名昭著的战俘营(the Stalag 319 POW camp),整个战争期间一共关押了超过20万盟军战俘,其中有9万多战俘死在了这里。在战争末期苏军反攻到来前,与纳粹沆瀣一气的乌克兰仆从军在海乌姆地区发动了多次针对波兰反抗军及普通民众的屠杀,反映出历史上波兰人与乌克兰人长期的恩怨纠葛。

波兰重获独立之后,残余的犹太人纷纷远走以色列或美洲,这座城市的人口构成迅速波兰化,甚至影响到基辅以西的乌克兰地区也多多少少有了对波兰的认同之感。如同非常繁复的水流从不同方向、不断对这一地区进行冲刷,每次冲刷都会冲掉一些什么、却又遗留下一些什么,久而久之,这座城市终究沉淀下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底色,混杂在一起,难以一一分辨清楚了。

AliExpress Tour: 31. Troitsk

Troitsk, Moscow, Russia (特罗伊茨克,莫斯科,俄罗斯)

特罗伊茨克镇,位于莫斯科西南约40公里的杰斯纳河(Desna River)畔,原本隶属于莫斯科州(Moscow Oblast),自2012年起被划入新成立的特罗伊茨基行政区,成为了莫斯科联邦直辖市(federal city)的一部分。然而,特罗伊茨基区与莫斯科市区并不接壤,但展现着首都向西南方向发展的意愿。

这个显得萧瑟破败的小镇目前约有4万人口,却是莫斯科附近非常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大量的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下属的研究机构。

最近在读一本叫做《苏联时期的伟大科学》的书,介绍了苏联时期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从无到有、以国家意志为驱动的伟大发展历程。不过还未提到莫斯科西南郊的这个地区,如果后面提到倒真是很有趣的阅读体验了。

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AliExpress Tour: 30. Ibri

Ibri, Oman (伊卜里,扎西拉省,阿曼)

伊卜里是阿曼西北部扎西拉省最大的城市,距离与阿联酋和沙特的边境不远,整个伊卜里地区约有16万人口。

然而,从“世俗”(城市发展历程、景观、基础设施等)的角度看,伊卜里可谓无足轻重,甚至维基页面连一张城市照片都没有。不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人类历史早期在此地兴盛的文明的遗迹:巨大的石塔、环绕城镇的高墙、石砌的要塞、倾覆坍塌的巨殿的基座,以及漫漫黄沙之上的血色残阳。

这些遗迹兴建的时代可以回溯至公元前2、3000年,不同于阿拉伯半岛同时期主要采用预制的石材进行搭建,伊卜里遗址所使用的建材基本是在当地开采和加工的,其工艺和建筑水平之高从今日之遗存便可见一斑。但这些宏大的建筑的作用却至今不明,连同建造它们的人们也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

古堡迷踪。

AliExpress Tour: 29. Thornhill

Thornhill, Canada (汤山,安大略省,加拿大)

Thornhill的中文名在两岸三地的华语翻译里并不统一:大陆译为“汤山”,兼具音译与意译;香港译为“康山”,带有粤语口音的译名;台湾比较直接,音译为“索恩希尔”。为何会有多种中文译名呢?因为汤山有着规模相当大的华人社区,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且有着不同的来源背景。不过为了行文方便,还是称作汤山吧。

汤山并非一个独立的市镇,而是位于紧邻大城多伦多(Toronto)北郊的约克地区(Regional Municipality of York),东西两部分分属马克姆市(Markham)和沃恩市(Vaughan)。历史上汤山是一个警政村(police village),因此至今仍在加拿大的邮政系统里保留了自己的邮编,在1971年成立约克地区以来,当地的行政规划进行了洗牌,形成了今天分属两市的局面。

随着多伦多都市圈的扩展,汤山业发展成为多伦多北郊的重要通勤社区,大量的当地人口是在多伦多市内工作,事实上成为了多伦多的一个郊区。

汤山本地人口的种族构成相当多元化,除了最大的少数族裔华人社区外,还有较大的伊朗族裔社区,甚至拥有一份英伊双语的报纸。

在COVID19疫情之后,当地突然面临了郊狼(coyote)群落不断侵入社区的威胁,性情突变的野生肉食猛兽不再畏惧躲闪人类的活动,反而主动地攻击落单的宠物、甚至发生了袭击儿童的事件。

有些匪夷所思,这里可不是阿尔伯塔省那些广袤的森林,而是腹心的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地区,很有些后现代的色彩。

AliExpress Tour: 28. Or Yehuda

Or Yehuda, Isreal (奥尔耶胡达,特拉维夫区,以色列)

奥尔耶胡达位于以色列人口最稠密的特拉维夫区,是一座有着约4万人口的小城。

与之前写过的莫茨金镇(Kiryat Motzkin)和比亚利克镇(Kiryat Bialik)这样在一无所有的荒原上新建的城镇不同,奥尔耶胡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据考证还是《圣经》里记载的叫做Ono的城镇的所在地。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这片已经没有了犹太人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两座阿拉伯人的村庄。在二战后以色列的建国战争中,这里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从沿海的特拉维夫地区向内陆进攻、切断了该区域阿拉伯人与其他区域联系的战略要地。以色列建国后,这片土地原有的阿拉伯人口被全部“清除”,在两座村庄的废墟上,安置了主要来自伊拉克的犹太人。新的城市得名于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犹大·阿尔卡赖(Judah Alkalai),在希伯来语里,Judah即是Yehuda,为同一名字的不同转写。

时至今日,这座位于以色列腹心之地的小城,100%都是犹太人。

因为城市的伊拉克来源,奥尔耶胡达建立起了犹太人在两河流域的历史中心/博物馆。这座城市以重视数学教育闻名,涌现和培养了许多具备较高天赋的数学人才,或许正因如此,奥尔耶胡达是以在线翻译软件企业Babylon Ltd.为代表的高新企业基地,在特拉维夫地区的经济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AliExpress Tour: 27. Atibaia

Atibaia, Brazil (阿蒂巴亚,圣保罗州,巴西)

其实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才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辽阔有了直观的印象:从美洲第一大城圣保罗(São Paulo)向东北内陆前行60多公里,便抵达这片葱郁的河谷,Atibaia在原住民语言里的意思是“水质健康之河”(healthy water river),在今天以种植草莓的日本移民社区而闻名。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位巴西华侨留学生同学,那时与这些外招生们的交往主要是在足球场上,但偏偏这位来自足球王国的兄弟又不踢球,所以对他了解并不多,不过后来拜托他回国时帮我代购了一件巴西国内豪门弗拉门戈的球衣。不知道他的祖辈是因何机缘远渡重洋在巴西扎根下来,他的家族与同是东亚移民的日本社区是否有着像在夏威夷那般交织纠缠的历史呢?)

阿蒂巴亚位于圣保罗前往内陆矿区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的中途,是当时欧洲殖民者探索巴西内陆矿藏资源的前哨站之一,在巴西历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距离巨型城市圣保罗不远,阿蒂巴亚的经济除了前面提到的农业之外,本地并无值得一说的工商业,于是只能向圣保罗输出大量的劳动力、成为被虹吸的那一方,这也是拉美国家地方城镇很难摆脱的命运。

我读葡语文学并不多,不知是否有作者写下过这个河谷的故事,也许有日机缘巧合能够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