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paraíso, Chille (瓦尔帕莱索,瓦尔帕莱索大区,智利)
于(幼年即痴迷地图册的)我而言,大洋彼岸的这座港市可谓耳熟能详了,然而仅是知道其存在罢了。无论如何,在详细去了解她之前,还是知道这是智利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莫名地心生向往。
瓦尔帕莱索位于首都圣地亚哥以北120公里的太平洋东岸,其所在的同名大区有着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多人口,瓦尔帕莱索与邻近的几个城市组成的都市圈也因此有着智利第二个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虽然只有商业区的一小部分位于地下)。然而,瓦尔帕莱索市区本身的人口却排在毗邻的比尼亚德尔玛(Viña del Mar)之后,当然这并不影响她故事性丰富的历史和别样的风情。
瓦尔帕莱索拥有一个条件非常好的港湾,因此早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即作为从秘鲁出发继续向南垦殖的前进基地,也是拉美独立战争期间圣马丁将军率舰队北上解放秘鲁的起锚地。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瓦尔帕莱索是美洲大陆东西海岸间绕行麦哲伦海峡的漫长而艰险的航路上最重要的中继点,有着“太平洋的明珠”(jewel of the Pacific)的美誉,这也是瓦尔帕莱索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期间,西方主要的海上强国都在瓦尔帕莱索湾设立航运机构,随之而来的是为数众多的外国移民,其中以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移民最多,他们所形成的社区因此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以及建筑的印记,这也是构成今天的瓦尔帕莱索多元化面貌的基调。19世纪的瓦尔帕莱索是一座非常摩登(modern)的城市,原本狭小的港区经过填海造陆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格局:可以停泊众多巨舰的深水港,吞吐量巨大的港务机构,以及散布在众多丘陵之上的居民区和其间曲折弯绕的街道。在此基础上,瓦尔帕莱索先后修建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缆车作为沟通居民区和港区的交通工具,其中一些甚至保存至今仍在被利用,这些极富特色的缆车也是构成老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黄金时代里,瓦尔帕莱索涌现的股票交易市场、消防队、公立图书馆都是开智利乃至拉美风气之先,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西语世界里第一份同时也是仍在刊行的报纸《瓦尔帕莱索水星报》(El Mercurio de Valparaíso)即诞生于此,其时为200年前的1827年。因此,瓦尔帕莱索被智利国会宣布为文化首都,可谓实至名归。
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彻底改变了瓦尔帕莱索的发展历程,狭窄的中美洲地峡天堑一通,很少再有航船需要绕行遥远的南美大陆高纬度寒冷汹涌的航线,就这样,瓦尔帕莱索被时代抛下停留在了原地。城市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富人和中产阶级率先“背弃”而迁往更繁华的圣地亚哥或国外,无法轻易背井离乡的“草根”阶层却在多年后实现了令城市复兴的壮举。
世纪之交仿佛时间停滞的瓦尔帕莱索吸引了许多草根艺术家,因其丰富的建筑风格、极富特色的地形地貌以及往昔的荣光,很对波西米亚群体的胃口,因此一顿“猛如虎”的狂飙猛进(涂鸦、美术馆、剧场、电影拍摄、小说…),城市似乎被注入了艺术和文化的新活力。在这些艺术家的倡议下,市政机构开始“申遗”并围绕着文化和教育推进城市的转型,今天的瓦尔帕莱索已经成为智利最重要的教育之城和文化中枢,也是国外游客非常中意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每年有数十艘邮轮停靠,而在前面提到的比尼亚德尔玛举行的音乐节更是成为西语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文娱盛会。
而瓦尔帕莱索作为智利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港仍保持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吞吐量和港口设施方面面临新兴的圣安东尼奥港(Port San Antonio)的挑战,但依然是智利对外出口大宗商品(铜矿、水果、葡萄酒)的重要基地,而且这里是智利海军的母港。
骨子里还是布尔乔亚的在下,或许在追寻的便是这样一座在晨光和海风中熠熠生辉的海港城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