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77. Riyadh

Riyadh, Saudi Arabia (利雅德,沙特阿拉伯)

利雅德,傲慢与罪恶的具象之城。

我极其厌恶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尤其是利雅德这个沙特王室的“龙兴之地”,散发着浓重的中世纪宗教的保守阴险的氛围,哪怕在现代化的外表之下,仍然掩饰不住如毒蛇般的恶意和虚张声势的傲慢。

如今占据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土地乃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兴起的时间并不久远,当红海沿岸的汉志地区(Hejaz)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开始建立阿拉伯民族国家之际,位于半岛东北部高原内志地区(Nejd)穷山恶水之地的沙特人,如同《沙丘》里那些深藏沙漠深处的弗里曼人一样向“堕落”的同胞发起了“圣战”,以比原教旨更原教旨的酷烈和好战轻易击败了失去了英国人支持的侯赛因家族,将其逐出半岛,这支被放逐的王室家族即近世中东伊拉克和约旦的王室家族,而约旦王室至今仍维持着统治。

“革命”成功后的沙特人实在是天选之民,坐拥世界最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一如厄拉斯科行星上无比珍贵的香料一样,富起来的沙特人从此开始肆无忌惮开始追求他们的宗教迷梦,称之为“人类之癌”绝不为过。

题图是沙特家族在今天利雅德近郊迪里耶(Diriyah)最初的要塞,就像电影《沙丘》里那些剃光头、面容狰狞却惨白的哈科南人一样,恐怖而邪恶

AliExpress Tour: 76. Stoney Creek

Stoney Creek, Canada (石溪,安大略省,加拿大)

石溪在2001年前曾拥有城市地位,但如今已与邻近的汉密尔顿市合并,仅作为一个居民区存在,因此在中文互联网上往往将其称为“石溪镇”,不得不说还挺有《冰与火之歌》、《时光之轮》等经典西方魔幻小说的韵味。

石溪得名于流经本地的那条主要水道“stoney creek”,当然字面意义就是“岩石密布的溪流”,但也有说“Stoney”是早期一个殖民者的姓氏,还有种说法是当地磨坊出产的面粉的品牌叫这个,就我个人来讲是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的,毕竟文艺感总是吸引人的因素。

石溪镇位于安大略湖畔,前文所述的那条石溪即是注入其中,而石溪区域也位于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近旁,具体来讲是位于大瀑布的下方,想想也是很带感的。

石溪在历史上主要是个农业区,最早的定居者是“逃避”美国独立战争的保皇党人,因此这里也是美英之间多次冲突的舞台之一,1812年曾爆发过一场“石溪之战”,是役英军依靠突袭击退了攻入上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的美军,取得一场大胜。最近正在读《无畏的雄心》,虽然讲的是美国独立后不久与英国的战争,但其实也是五大湖区的战事,那些扑朔迷离的故事很吸引人。

今天的石溪,除了保持既有的农业之外,葡萄酿酒业也与湖区的其他地区一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位于美加边境的这片城市众多、产业发达、人口稠密的“精华区域”,附近的汉密尔顿、多伦多等大城市的产业也有许多在近年外溢到石溪区域,因为更低的租金和人工成本。

低沉的阴云之下,溪水叮咚,石溅飞沫。

AliExpress Tour: 75. Dublin

Dublin, Ireland (都柏林,伦斯特省,爱尔兰)

在某种意义上,作为首都的都柏林可以被视为爱尔兰的象征: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和《都柏林人》令这座城市天下闻名,更不必说伟大的叶芝了。

然而,都柏林自建城以来就是爱尔兰岛外势力侵袭的大本营和桥头堡,从最早的维京人开始,到13世纪来自不列颠岛的盎格鲁-诺曼人,再到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对爱尔兰的全面征服,都柏林所在的爱尔兰岛东海岸因为直面不列颠岛,成为外部强权登陆“绿岛”的不二选择。因此,历史上的都柏林其实就是一座英国城市,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她一度是帝国内部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直到今日,英语仍是都柏林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都柏林(Dublin)之名源于中古爱尔兰语Du(i)blind,意为“黑池”(blackpool),因为最早建立城塞的地方是河口地域的一个水塘,当然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早已被排干填埋不见踪迹了。在今天的爱尔兰语里,这座城市被唤作Baile Átha Cliath,即“渡口镇”(town of the hurdled ford),倒是与牛津(Oxford)、天津以及长江之畔的江津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英国统治时期,都柏林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不仅是帝国治理爱尔兰的行政中枢,也是不列颠群岛非常重要的贸易港和造船中心。1759年,著名的吉尼斯(Guinness)酒厂始创,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酿酒企业,也成为了城市的名片之一。

但是都柏林在工业革命中却被时代浪潮抛下了,因为爱尔兰全岛都缺乏关键的煤铁资源,而原本的国际贸易和造船产业也被更靠近英国本土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取代,这或许就是20世纪爱尔兰独立运动和随后残酷内战的重要原因与背景。也正因如此,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成为了“真正的英国”,而都柏林终于成为了爱尔兰的都柏林。

独立的爱尔兰在20世纪末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巨大发展,然而这个被称为“凯尔特之虎”(Celtic Tiger)的狂飙突进时代并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宣扬和了解,事实上这是一个堪比“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使得原本在欧洲属于最贫穷农业国的爱尔兰一举实现了现代化,建立起完善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与金融产业更是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都柏林因此有了“欧洲科技之都”(Tech Capital of Europe)的称号,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伴随经济的腾飞,城市居不易以及严重的交通阻塞、高昂的就医成本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是世界上所有创造了发展奇迹的城市几乎都要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但目前看来,都柏林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不仅原有问题(住房供应昂贵且紧缺、生活成本高企…)难以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便是亚洲移民、尤其最近成为矛盾焦点的印度移民。虽然印度移民在欧美国家的口碑并不好,但爱尔兰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天主教社会底色使得感觉到“威胁”的白人对较近时期大量涌入的印度移民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屡屡将其作为暴力袭击的目标,这在强调“政治正确”的欧美社会是非常罕见的。

再联想到继伦敦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另一心脏纽约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穆斯林市长,一位出生在乌干达的印度裔穆斯林,不禁让人感叹:贵圈真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