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树木的“豆知识”

最近开始把阅读的进度提起来了,昨晚总算是读完了这本小书:

 

很有趣的科普作品,毕竟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地区,书里介绍的树木我大都“久仰大名”,但实际却不甚了然。因此阅读过程不断有“原来如此”的喜悦,于是记下了一些“豆知识”(零散无甚大用的小知识点),权作读书笔记吧。

 

  • 间苗

所谓“间苗”是指在人工林的幼年阶段人工控制树苗的间距,以免在无序竞争的环境下树苗为争夺光照资源、优先进行伸长性生长(长高),而导致树干的粗壮程度不足以抵挡大风与雨雪等灾害的侵袭而折断。如不进行间苗操作,不仅使得人工林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过多的植株在开花时节产生的花粉浓度也因之成为令人头痛的过敏源。

林业真是很有意思。

 

  • 代代木——冷杉

原来东京都内大名鼎鼎的“代代木”(Yoyogi)是因冷杉而得名的,果然是无关紧要的豆知识。

 

  • 肉桂属的香樟

偶然在公园看到熟悉的香樟树钉有名牌,拉丁文学名里却有“肉桂”一词,当时很是疑惑。读到樟树一章时才得以解惑,樟科下有肉桂属,名正言顺。

 

  • 一棵完美的独树——榉树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过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大概在原野上的一棵独树才会有这样的风姿吧,而榉树即是如此名副其实。

 

  • 山茱萸——浴火重生

前不久在湖边见到很多开着一簇一簇绒花的植物,但当时手机里的识花APP因服务器故障无法识别。读到书里关于小乔木的章节时才意识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和图里的另一种植物四照花属于抛荒地或者山火肆虐后首先占据生态位的先锋物种。其木虽无利用价值,但一往无前的气势却令人敬佩。

 

  • 泡桐——也是高贵的桐木

小时候大院里有一棵很高大的泡桐树,花期时满树紫色喇叭花串和结出的暗黄色小硬果让人印象深刻,始终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很平凡的杂树吧。没想到人家是真正的“高贵”的桐木,战国大名丰臣秀吉的家纹就是以其树叶为蓝本设计的,备受武士们青睐。

但是泡桐木质较为疏松,密度很小,无论如何也算不得良材。不过其满树繁花的姿态现在想来的确不凡。

 

  • 山茶花(椿 tsubaki)

同样是深红色的花瓣、明黄色的花蕊,以及有蜡质的叶子,难怪会把山茶与海棠搞混。但仔细看花蕊的形态还是很好区别,而且花期也不同,山茶是在寒冬刚过即开花,而海棠会稍晚一点。

相同的是,两种花都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Suez Crisis (苏伊士危机)

平日通过英文维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条目,毕竟互联网从本质上还是以英文为主的。近来精神较为懈怠,需要以多种方式提振一下,要求自己多写点东西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决定自己来总结一个英文维基的词条:Suez Crisis(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ez_Crisis

 

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是英国、法国、以色列对埃及的军事入侵,战争结果是入侵方基本达成军事目的:英法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区域,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并重获红海亚喀巴湾港口的航运权。但在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下,入侵方先后撤军,埃及强人领袖纳赛尔获得极大的表面声誉;另一方面,英法两国影响力大减,政府先后垮台,唯独以色列收获了与阿拉伯国家对抗的信心;此外,二战末期规划的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框架也被证明无效,冷战阴云将笼罩人类几十年。

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埃及总统纳赛尔(Nasser)将以英、法资本为主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此举在战后影响力已大为衰退的英法两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挑衅,势必要对埃及实施“惩戒”。

更深层次的背景在于埃及于1952年发生政变,军事强人纳赛尔推翻法鲁克国王统治,开始谋求埃及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其直接利益冲突方即传统的英、法殖民帝国和新建的以色列。此外,由英国扶持的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君主国也与埃及存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对抗。而在更宏观的层面,美、苏两大超级强国因不同的算计均乐观埃及增强实力,苏联甚至通过同为华约成员的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出售大量的军火,这进一步刺激了以色列的危机意识,因而成为了打击埃及的急先锋。

英国时任首相艾登(Anthony Eden)在苏伊士危机之初则公开宣称将对埃及实施军事打击,但并未获得其美国盟友的支持。相反却是以色列与法国率先达成秘密协议,推进了三国联盟的建立。各方约定:由以色列率先对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发动突袭,在达成战略目标后再由英法两国敦促以色列与埃及停火,如埃及不接受则由西方联军夺取运河区域。

事实证明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主义是成功的,得到了新式苏式武器增强的埃及军队仍然是孱弱的近代军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达成了占领西奈半岛全境、夺取亚喀巴港口打通红海航运通道的预定目标。随后的英法登陆作战过程则是中规中矩,纳赛尔动员地中海港口城市塞得港守军混入平民中实施“全民战”,使得顾虑政治压力和声誉的英国首相艾登不断干预军事行动;而以殖民地部队为主的法军则实施“先开枪再问话”的政策,对埃及平民造成大量伤亡。

随着战事的发展,美苏两国敦促入侵国停火并撤军。其中美国担心苏联会直接出兵中东地区,一旦与北约盟国英、法发生军事冲突,则美国将有义务援助,从而发生与苏联的全面战争;苏联则向英、法、以三国发出了核威胁,并首次尝到了核讹诈的甜头,这也是后来古巴导弹危机的滥觞。

最终在超级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联合国的调停下,英法两国即刻撤军,颜面扫地的两国国内也发生不稳,导致艾登政府的倒台,以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垮台、传奇领袖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而以色列则以强硬措施对抗着国际压力,一直到次年才从西奈半岛撤军,国民信心大大增强。

纳赛尔成为了表面上最大的赢家,得以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并逐渐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人物;对内则加强了独裁统治,并对埃及国内的犹太人群体实施了系统性的驱逐和迫害。但埃及的地区霸权野心终究是黄粱一梦,比他们更勇敢、更善战、更有野心的以色列人会继续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

站在历史角度公正评价的话,纳赛尔给埃及国民和中东地区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其历史地位远不如后来与以色列达成和睦却被极端势力刺杀的埃及总统萨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