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69. Kfar Saba

Kfar Saba, Israel (卡法尔萨巴,中部区,以色列)

卡法尔萨巴位于以色列核心的沙龙平原(Sharon Plain,即地中海沿岸平原的中段)东部,几乎是以色列领土最狭窄之处,距离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已是咫尺之遥了。

在犹太移民“归来”的19世纪末,这里存在着一座叫作Kafr Saba的巴勒斯坦村庄,据信是犹太王国时期的重要城镇Capharsaba之所在,村庄也是因此得名。因为远离其他像特拉维夫、里雄莱锡安等早期的犹太人定居点,卡法尔萨巴吸引的移民并不多,在周围敌意浓重的阿拉伯部落的环伺之下建立起橄榄、葡萄、杏仁等经济作物种植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1910年一名犹太移民被阿拉伯“暴民”(mob)枪杀引起了犹太社会对此的普遍关注,促成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将其建成内陆地区一个坚强的前沿堡垒的决心。

然而一战和随后英国委任统治期间,卡法尔萨巴多次遭到战火侵袭,数次濒临彻底毁灭,也数次重建。其间,来自沿海特拉维夫地区的犹太移民因为当地爆发的对犹太人的骚乱和驱逐而来到了这里,大大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在然后便是阿以冲突和以色列建国后与其他核心城镇差异不大的历史叙事了,也不必再多赘述。

不过,相比对待由哈马斯主导的加沙地带的态度,卡法尔萨巴这座几乎是百分百的犹太城市对邻近的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人还保持着最起码的可以共存的宽容,不仅有为数不少的巴勒斯坦人在边境附近地区从业,卡法尔萨巴市内著名的梅尔医院(Meir Hospital)也收治巴勒斯坦病人,可谓这沧海横流的大地上的一股清流了。

AliExpress Tour: 68. Yehud-Monosson

Yehud-Monosson, Israel (耶胡德-莫诺松,中部区,以色列)

耶胡德-莫诺松位于以色列中部,是在2003年由耶胡德和莫诺松两个毗邻的地方行政单位合并形成的市镇,其中以耶胡德为主、莫诺松则作为保留了地方自治权力的城镇与之同处一个行政框架内。我对行政区划以及权力划分了解不多,兴趣也不大,只能这样大致说明一下了。

与以色列人口集中的其他地区一样,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仅仅是散布着十数个阿拉伯村庄的农牧区,但由于水源相对丰沛,这个区域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也是很好的农耕区。故事大同小异,1948年之后的历史几乎就是犹太人在阿拉伯人被驱离的土地上从无到有建立城市的历史,这种整齐划一的、在复国主义(Zionist)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全国全民运动,总会令人(令外人)感到丝丝凉意,那种专心致志于自身、视周遭为无物的热烈的冷漠。

2011年,耶胡德市政当局发起了城市复兴运动,着力打造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城镇中心广场(题图),模板是瑞士意语区的山水名城卢加诺(Lugano):

说实话还是挺像的,像我们国内众多高仿欧洲小镇的的高档小区,挺不上档次的。

AliExpress Tour: 67. San Juan, Puerto Rico

San Juan, Puerto Rico (圣胡安,波多黎各,美国)

圣胡安是美国“海外领土”波多黎各联邦(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的首府,自19世纪末美西战争以来,这个位于加勒比东部门户位置的岛屿就处于美国主权之下,虽然仍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力,但要求正式成为合众国第51个州的呼声始终存在,因此波多黎各在美国现有政治框架的地位也长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主题。

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富饶之港”(Rich Port),因其位于新世界的大门,新兴的西班牙帝国将从这里运回巨量的金银和其他财富。圣胡安也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第二个城市(最早的是今天多米尼加的首都圣多明哥),时间是在哥伦布闯入30年之后的1521年,也是美国主权下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极佳的战略位置使得圣胡安成为整个加勒比地区最值得列强去争夺的财富,事实上在将其割让给美国之前,在此设防的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防御体系从未真正被敌对势力彻底攻破过,题图里的莫罗要塞(Castillo San Felipe del Morro)便是这数百年间铁与火的见证。

虽然远隔重洋,但圣胡安不时会受到来自北非撒哈拉的沙尘暴的袭击,强劲的大气环流将灼热的黄沙投送到数千里之外的加勒比地区,真是可叹的自然伟业。

圣胡安是西半球第四繁忙的港口(说实话这个排名是很令人惊叹的,毕竟如此弹丸之地),以此为驱动力,圣胡安的加工制造业相当发达,其中Bacardi朗姆酒尤为闻名天下,也是我愚蠢的青春里那些热烈的夏夜的注脚和记忆。除了第二产业之外,圣胡安也是加勒比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加勒比的华尔街”(Wall Street of the Caribbean)。

说到当地出身的名人,恐怕要首推Pop巨星瑞奇马丁(Ricky Martin),1998年世界杯那首《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或许是许多人永远的美好记忆了。

AliExpress Tour: 66. Santa Cruz de Tenerife

Santa Cruz de Tenerife, Spain (圣克鲁兹·德特内里费,加那利群岛,西班牙)

这座虽是西班牙(海外)领土、但距离非洲大陆咫尺之遥的海港城市有着“大西洋上的悉尼”(The Sydney of the Atlantic)的别名,原因倒是一目了然,海滨那座仿佛展开的白色风帆一般的壮丽建筑——特内里费大礼堂(Auditorio de Tenerife)——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标志性的悉尼歌剧院,从外形看确有六、七分神似了。

城市名字里的Santa Cruz在西语世界里是个非常常见的地名,即基督教的“圣十字”,因此下文将其简称为特内里费,这也是我所熟悉的名称。

加那利群岛位于新旧大陆航路上,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军队(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军队)于1494年在今天特内里费港湾登陆,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成为了城市的雏形。加那利群岛也成为西班牙帝国“征服天堂”(建立广阔的拉美殖民地)的重要支撑和中继基地,其位于非洲、美洲、欧洲各条航线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使之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使得作为群岛两大首府之一的特内里费持续繁荣。

海港天然地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因此诸如进出口贸易、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非常繁荣。特内里费是西班牙最繁忙的海港之一,也是满载欧洲游客的邮轮前往加勒比的重要停靠港。

在20世纪80、90年代,特内里费迎来了经济腾飞,一方面是全球化时代来临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死后民主化浪潮带来的清新氛围,这个黄金时代完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大量现代化建筑横空出世,比如题图的大礼堂,以及西班牙最高的双子塔等,使得特内里费这座原本孤悬海外的小渔港成为西班牙全境拥有最高的城市天际线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十分摩登。这一过程被戏称为“曼哈顿化”(Manhattanization),仿佛在大西洋中新建了一座美国大都市。

我之所以早早就听闻过特内里费之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职业足球队CD Tenerife也算是西班牙足坛的老牌劲旅了,虽然当前已经降入了第二级联赛,但作为泛西班牙球迷的在下其实挺喜欢这支“小球队”细腻的技术风格,海岛的氛围又给了她不同于本土球队的别样风情,与加那利群岛另一支球队拉斯帕尔马斯一起,代表了群岛不俗的足球水准。

啊,想去看球。

AliExpress Tour: 65. Hadera

Hadera, Israel (哈代拉,海法区,以色列)

哈代拉位于以色列在地中海畔的狭长平原北部,距离黎巴嫩边境已经不远了,属于犹太人心念千年的“迦南之地”(Canaan)。然而Hadera这个地名却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青翠的溪谷”,在19世纪中期被从原地主手里买下时,哈代拉区域主要是低洼的沼泽地,几乎无人定居。首先在这里建立农业殖民地的是来自沙俄治下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锡安主义者,在大量雇用来自埃及的劳工开挖排水沟渠、平整土地,并付出大量生命代价之后,建立起了水牛养殖、水果种植园和纺织业,到20世纪初,一座区域性的小城镇已经成型。

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来自哈代拉的犹太武装积极参与对邻近阿拉伯人的战争,战后顺势夺取了附近居民已经被驱逐的阿拉伯村镇、将其纳入了哈代拉的管辖范围。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因为大量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被安置在了这里,哈代拉也在50年代被赋予了城市的地位。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又有一波来自前苏联地区的犹太移民汇入了本源的东欧犹太人种群中,今天的哈代拉已是99%的犹太城市了。

哈代拉一向被认为是一座相对安全的城市,然而近年来也多次遭到恐怖袭击,造成不小的市民伤亡,这里也是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所打到的最远地点。

哈代拉的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造纸业雇佣了当地大量的劳动人口。除此之外,这里兴建了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和以色列最大的发电厂,古老的海滨,有如“神迹”。

AliExpress Tour: 64. Port Louis

Port Louis, Mauritius (路易港,毛里求斯)

路易港是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的首都和该国唯一的对外港口,也是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毛里求斯曾是法国殖民地,与邻近的法国海外省留尼旺(La Réunion)、以及英联邦成员塞舌尔(Seychelles)同为印度洋西部颇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今天的路易港是一座现代化的繁荣港市,仅仅是港口相关的产业就占到了整个国家2%的GDP,同时有配套齐全的金融产业,凭借毛里求斯较高的民主化程度、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大量接受完整教育的多语人口,成为辐射非洲大片区域的经贸中心,感觉和曾经的香港有点像呢。

其实路易港本应更为繁荣的,与上文介绍的瓦尔帕莱索一样,也是一条著名运河的开通令其失去了在航运领域的重要地位:原本从欧洲前往印度乃至远东的航路是要绕行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的(当然今天仍有大量船只只能走这条航线),而毛里求斯的位置是非常理想的中继补给点,而且受到港口附近山脉的保护很少遭受热带风暴的袭击,因此收益颇丰。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得可以通行运河的船只不再取道原路,货轮到港量减少大半。不过与巴拿马运河不同,苏伊士运河周边区域政治时局混沌复杂,近年也频发各种事故和恐怖袭击,好望角航线仍是非常重要的干道,因而路易港并未完全被国际航运业抛下。

说回城市本身,其实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白色海港城市,而且怎么说呢,前法国殖民地嘛,清新优雅的布尔乔亚总是不会缺的。值得一提的是,路易港有着历史悠久的唐人街,是非洲地区最早、最大的唐人街之一,其来源是19世纪的广东客家人(Hakka),应该多是当时土客械斗后被“卖猪仔”的客家人吧,更令人想前往一探究竟。

AliExpress Tour: 63. Valparaíso

Valparaíso, Chille (瓦尔帕莱索,瓦尔帕莱索大区,智利)

于(幼年即痴迷地图册的)我而言,大洋彼岸的这座港市可谓耳熟能详了,然而仅是知道其存在罢了。无论如何,在详细去了解她之前,还是知道这是智利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莫名地心生向往。

瓦尔帕莱索位于首都圣地亚哥以北120公里的太平洋东岸,其所在的同名大区有着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多人口,瓦尔帕莱索与邻近的几个城市组成的都市圈也因此有着智利第二个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虽然只有商业区的一小部分位于地下)。然而,瓦尔帕莱索市区本身的人口却排在毗邻的比尼亚德尔玛(Viña del Mar)之后,当然这并不影响她故事性丰富的历史和别样的风情。

瓦尔帕莱索拥有一个条件非常好的港湾,因此早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即作为从秘鲁出发继续向南垦殖的前进基地,也是拉美独立战争期间圣马丁将军率舰队北上解放秘鲁的起锚地。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瓦尔帕莱索是美洲大陆东西海岸间绕行麦哲伦海峡的漫长而艰险的航路上最重要的中继点,有着“太平洋的明珠”(jewel of the Pacific)的美誉,这也是瓦尔帕莱索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期间,西方主要的海上强国都在瓦尔帕莱索湾设立航运机构,随之而来的是为数众多的外国移民,其中以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移民最多,他们所形成的社区因此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以及建筑的印记,这也是构成今天的瓦尔帕莱索多元化面貌的基调。19世纪的瓦尔帕莱索是一座非常摩登(modern)的城市,原本狭小的港区经过填海造陆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格局:可以停泊众多巨舰的深水港,吞吐量巨大的港务机构,以及散布在众多丘陵之上的居民区和其间曲折弯绕的街道。在此基础上,瓦尔帕莱索先后修建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缆车作为沟通居民区和港区的交通工具,其中一些甚至保存至今仍在被利用,这些极富特色的缆车也是构成老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黄金时代里,瓦尔帕莱索涌现的股票交易市场、消防队、公立图书馆都是开智利乃至拉美风气之先,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西语世界里第一份同时也是仍在刊行的报纸《瓦尔帕莱索水星报》(El Mercurio de Valparaíso)即诞生于此,其时为200年前的1827年。因此,瓦尔帕莱索被智利国会宣布为文化首都,可谓实至名归。

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彻底改变了瓦尔帕莱索的发展历程,狭窄的中美洲地峡天堑一通,很少再有航船需要绕行遥远的南美大陆高纬度寒冷汹涌的航线,就这样,瓦尔帕莱索被时代抛下停留在了原地。城市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富人和中产阶级率先“背弃”而迁往更繁华的圣地亚哥或国外,无法轻易背井离乡的“草根”阶层却在多年后实现了令城市复兴的壮举。

世纪之交仿佛时间停滞的瓦尔帕莱索吸引了许多草根艺术家,因其丰富的建筑风格、极富特色的地形地貌以及往昔的荣光,很对波西米亚群体的胃口,因此一顿“猛如虎”的狂飙猛进(涂鸦、美术馆、剧场、电影拍摄、小说…),城市似乎被注入了艺术和文化的新活力。在这些艺术家的倡议下,市政机构开始“申遗”并围绕着文化和教育推进城市的转型,今天的瓦尔帕莱索已经成为智利最重要的教育之城和文化中枢,也是国外游客非常中意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每年有数十艘邮轮停靠,而在前面提到的比尼亚德尔玛举行的音乐节更是成为西语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文娱盛会。

而瓦尔帕莱索作为智利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港仍保持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吞吐量和港口设施方面面临新兴的圣安东尼奥港(Port San Antonio)的挑战,但依然是智利对外出口大宗商品(铜矿、水果、葡萄酒)的重要基地,而且这里是智利海军的母港。

骨子里还是布尔乔亚的在下,或许在追寻的便是这样一座在晨光和海风中熠熠生辉的海港城市吧。

AliExpress Tour: 62. Wohlen bei Bern

Wohlen bei Bern, Switzerland (伯尔尼附近沃伦,伯尔尼州,瑞士)

从城市名字就体现得很清楚,这座叫做沃伦的城市位于瑞士联邦首都伯尔尼近郊,属于瑞士的德语区。

在历史上,沃伦及其所属的几个村镇大多是伯尔尼贵族家庭的封建领地,一直到19世纪才最终被纳入伯尔尼的市政管理体系之中。其中的Hinterkapplen村在20世纪大量兴建了高层居民建筑,发展成为伯尔尼近郊著名的“睡城”(bedroom community),即在伯尔尼都市区工作而每日通勤者的居住社区。

沃伦的三大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不仅有传统的农业与种植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虽然有许多居民是在伯尔尼市区就业,本地的失业率相当低,经济发展颇为良性。

与大多数瑞士城市一样,沃伦也有湖光山色的美景,安居乐业而鸡犬之声相闻,真是个好地方啊。

AliExpress Tour: 61. Sharjah

Sharjah, United Arab Emirates (沙迦,阿联酋)

沙迦是组成阿联酋(全称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个联邦制政体的七个酋长国之一,也是继迪拜和阿布扎比之后的第三大酋长国(主要是人口和经济体量),虽然与其他海湾都市同样在字面意义上富得流油,但沙迦被称为阿联酋的文化之都,以保存完好的老城区、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宗教)建筑、国际知名的图书节等享誉海湾地区。

沙迦从18世纪初期即由卡西姆家族统治,并在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后排除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是英帝国在波斯湾地区的重要据点。然而在二战期间,沙迦的统治者却在纳粹德国的宣传攻势下立场发生了严重的动摇,一度险些倒向了轴心国一方,算是留下了个历史污点。

沙迦距离迪拜很近,因此在阿联酋成立之后,3个毗邻的酋长国(迪拜-沙迦-阿治曼)逐渐形成了一个都市圈,在沙漠与大海之间生生造出了现代化城市。沙迦在经济和旅游方面无法与迪拜和阿布扎比相提并论,除了文化领域之外,沙迦有着海湾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堪称该酋长国经济发动的引擎。

另外值得一提,或者干脆就是令人羡慕的是,沙迦已于2022年在公共领域正式实行4天工作制,每周的周末都是3连休,每周哦。

AliExpress Tour: 60. Lithonia, Georgia

Lithonia, Georgia, United States (利索尼亚,佐治亚州,美国)

有必要说明一下,维基的这个中文词条的翻译百分百是错误的:立陶宛 (佐治亚州)。首先,这个美国城市是叫做Lithonia(利索尼亚),而东欧国家立陶宛的英文写法是Lithuania,虽然相像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其次,这个城市并非由立陶宛移民在新大陆建立的,纵观城市历史,可以说和立陶宛毫无关系。因此,按照音译称之为利索尼亚应无问题。

利索尼亚得名于希腊语lithos,意为岩石,加上表示地名的后缀,很明显是“岩石之城”的意思,这也得到了利索尼亚的官方认证:在城市主街的一块花岗岩迎宾石上刻着“City of Granite”(花岗岩之城),这其实就是这座城市的源起和主要的历史脉络,以采石业为起点的历史。

今天的利索尼亚仅有2000多人口,位于亚特兰大都市圈的东郊,当然采石业早已不复昔日的盛景了。在城市中心地带完整保留着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商业和居民建筑,因此被列入了美国历史遗产名录,象征着城市曾经的兴盛。

除此之外,有一点值得一提:根据2020年的人口统计,利索尼亚的居民中有超过80%都是非洲裔美国人(即黑人),但考虑到佐治亚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南方,倒是可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