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xpress Tour: 74. Suginami

Suginami, Tokyo, Japan (杉并区,东京都,日本)

杉并区是东京都西部的一个区,对我这样颇熟悉日本的人来说也算是耳熟能详了。从地理上说,杉并可谓是东京的“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她东接涩谷等繁华之地、却西邻武藏野(Musashino)这个我心向往之的曾经萱草盛开的原野,类似今人对唐时长安乐游原的想象吧。

杉并得名于江户时代德川家臣在此地种植杉木,这倒是与代代木(Yoyogi)的缘起如出一辙了。

杉并区也是东京主要河流神田川(Kanda River)主要流经之地,著名民谣歌手南高节(南こうせつ)的同名歌谣十分感动人心。

在政治上,杉并区是倾向于进步与自由的左翼(可以这么划分吗?),住民们在战后致力于消除光化学烟雾危害、抵制右翼教科书、加强邻里守望相助以降低入室抢劫案发率等自治事业,让人颇有好感。

杉木成林,永井荷风。

AliExpress Tour: 73. Concepción

Concepción, Chile (康塞普西翁,比奥比奥大区,智利)

康塞普西翁也是智利几座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事实上她也是仅次于首都圣地亚哥的第二大城市,与北部的主要港口瓦尔帕莱索同为智利三大都市圈之一。因为毗邻有寒流从沿岸经过的太平洋,以及位于相对较高的纬度,康塞普西翁的气候相当温和宜人,甚少有超过30度的高温,而冬季也基本在0度以上。

康塞普西翁是西班牙殖民时代作为向更“蛮荒”的南方垦殖、对抗骠勇善战的原住民马普切人(Mapuche)扰袭的前进基地,也是由智利历史上最有名的殖民者巴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建立的,原本位于海滨的康塞普西翁湾,乃是一天然良港。但这里却是智利这个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国家受到地震和海啸侵袭最严重的地区,历史上数次遭受毁灭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18世纪50年代后迁移到今天城市所在的比奥比奥河畔的山谷地带。而城镇原址的海滨地区则迟至将近百年之后才重新建立起一座名为Penco的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康塞普西翁都市圈的一部分。

这座城市在智利独立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智利这个国家的独立宣言便是在这里发出的,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康塞普西翁的中上层政治精英把持着智利政坛,成为具有强大政治传统和势力的重镇。

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康塞普西翁一直是智利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国内经贸网络里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号称“南部首府”(The Capital of Southern Chile),随之产生的则是国内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一个显著之处则是她被誉为智利的“大学之城”,著名的康塞普西翁大学(Universidad de Concepción)在整个西语世界都享有巨大的声誉。

重工业与大学城的组合,多少有种与这个国家相称的硬核感。

AliExpress Tour: 72. London, Ontario

London, Ontario, Canada (伦敦,安大略省,加拿大)

这座位于五大湖区的加拿大城市及其居于其畔的泰晤士河(Thames River)自然得名于英国的首都与她最著名的河流,其时为1793年,被英国殖民者规划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这个安大略省前身的省份的首府,但历史潮流并未垂青于她、予以其荣耀;即便如此,今天的伦敦仍然是安大略省乃至湖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伦敦被泰晤士河南北两条支流交汇所形成“Y”形决定了地理布局,城市便是在被称为“叉子”(The Fork of the Thames)的半岛区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后半叶两次大规模兼并周边市镇,形成了今天全加拿大第11大的都市区。

五大湖区与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魁北克(Quebec)一直是加拿大的核心区域,代表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典型的高水平现代化社会,积累了上百年的底蕴不容小觑。伦敦是安大略省重要的科教之城,以西安大略大学(UWO)为代表的高校群有力地支撑着伦敦的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产业也相当发达,凭借着良好的区位条件,这里也是亚马逊等电商巨头的仓储配送枢纽,产业布局良性,很有竞争力。

伦敦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相当完备,城市规模适中,并具有相当的经济活力,加之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一座宜居之城。更难能可贵的是,伦敦的生活成本在安大略省各主要城市中算是相当低的,真可谓模范城市了。

AliExpress Tour: 71. Nof HaGalil

Nof HaGalil, Israel (上拿撒勒,北部区,以色列)

“Nof HaGalil”在希伯来语里的意思是“加利利的风景”(View of the Galilee),加利利这个文化地理概念基本等同于以色列行政区划的北部区,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兴起的地方。而在2019年之前,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Nazareth Illit(Upper Nazareth),此即久已为人所知的上拿撒勒,因其位于可以俯瞰加利利核心城市拿撒勒的高地之上。

上拿撒勒建立的时间相对较晚,是在1957年从已有的拿撒勒市划出一块不大的土地兴建的犹太社区,但以色列官方对这座新城镇的发展却相当重视,将其作为“在(人口)数量、经济和政治上全面压倒拿撒勒”的战略发展支点。这是因为在加利利地区,犹太人并不能像以色列其他地区一样占据压倒性多数,还存在着大量的阿拉伯人口,虽然这些阿拉伯居民也是以色列国民。但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这状况完全是如鲠在喉,上拿撒勒便是重要的对策。

20世纪末,上拿撒勒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发展速度在以色列都是高居前列的,尤其苏联解体后,大量来自前苏联各国的说俄语的犹太人聚集于此,使得城市人口翻倍,形成了以色列国内最重要的俄罗斯犹太人文化中心。而在最近十数年间,又有为数不少的来自印度的Bnei Menashe犹太人“回归故土”。此外上拿撒勒还有将近三成的阿拉伯人口,体现了加利利地区的历史底色。

AliExpress Tour: 70. Vancouver

Vancouver, Canada (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

温哥华是加拿大在大陆西海岸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和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的终点,山海形胜,得天独厚。

城市得名于George Vancouver,最早率队探索这个地区的英国探险者,其时已是美国建立之后的1792年了,也可以看作白人殖民者向北美洲广袤的西部地区进军的一个重要篇章了。但城镇的雏形却直到70多年后巨型公司西北公司(North West Company)属下的开拓者在这里建立起木材加工厂才开始形成,因此伐木业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始终是温哥华的重要产业支柱。

温哥华位于弗雷泽河河口,而且拥有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受到岛屿保护的内海湾良港,因此在19世纪晚期被选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终点,这是城市发展腾飞的最重要的契机。这条铁路,与美国同期修建的太平洋铁路一样,大量使用华人劳工,这是一段浸透了长期被北美白人所蔑视的华人的血泪的铁路和历史,理应矢志不忘。

除了前面提到的伐木业和籍由港口与铁路发展起来的贸易及工商业,温哥华还以影视制作闻名,有着北方好莱坞(Hollywood North)的昵称。

温哥华也以高房价居不易闻名,长期占据全世界不动产价格最昂贵的城市的前列,有一种分析认为房价高企与20世纪90年代大量涌入的来自香港的资本脱不了干系:时值回归前夕,港岛为数众多的富人及其资本恐慌性外逃,其中有很大部分瞄准了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温哥华,不知是不是这里令他们想起了维多利亚港?这些热钱投入了房地产大开发中,早就在这一领域玩出花的港人如鱼得水,风生水起矣。

今天的温哥华约有1/4的居民都是华裔,当然来源和时代颇有纷繁,这其中80、90年代迁来的港人应为主流。这使得温哥华是北美地区华裔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至今仍是国人投资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温哥华坐拥山海之利,各种休闲体育设施与场所随处可见,群众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很好,这使得温哥华有着整个加拿大最低的肥胖率,与之前介绍过的五大湖区的加拿大城市已经形成社会问题的肥胖率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AliExpress Tour: 69. Kfar Saba

Kfar Saba, Israel (卡法尔萨巴,中部区,以色列)

卡法尔萨巴位于以色列核心的沙龙平原(Sharon Plain,即地中海沿岸平原的中段)东部,几乎是以色列领土最狭窄之处,距离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已是咫尺之遥了。

在犹太移民“归来”的19世纪末,这里存在着一座叫作Kafr Saba的巴勒斯坦村庄,据信是犹太王国时期的重要城镇Capharsaba之所在,村庄也是因此得名。因为远离其他像特拉维夫、里雄莱锡安等早期的犹太人定居点,卡法尔萨巴吸引的移民并不多,在周围敌意浓重的阿拉伯部落的环伺之下建立起橄榄、葡萄、杏仁等经济作物种植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1910年一名犹太移民被阿拉伯“暴民”(mob)枪杀引起了犹太社会对此的普遍关注,促成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将其建成内陆地区一个坚强的前沿堡垒的决心。

然而一战和随后英国委任统治期间,卡法尔萨巴多次遭到战火侵袭,数次濒临彻底毁灭,也数次重建。其间,来自沿海特拉维夫地区的犹太移民因为当地爆发的对犹太人的骚乱和驱逐而来到了这里,大大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在然后便是阿以冲突和以色列建国后与其他核心城镇差异不大的历史叙事了,也不必再多赘述。

不过,相比对待由哈马斯主导的加沙地带的态度,卡法尔萨巴这座几乎是百分百的犹太城市对邻近的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人还保持着最起码的可以共存的宽容,不仅有为数不少的巴勒斯坦人在边境附近地区从业,卡法尔萨巴市内著名的梅尔医院(Meir Hospital)也收治巴勒斯坦病人,可谓这沧海横流的大地上的一股清流了。

AliExpress Tour: 68. Yehud-Monosson

Yehud-Monosson, Israel (耶胡德-莫诺松,中部区,以色列)

耶胡德-莫诺松位于以色列中部,是在2003年由耶胡德和莫诺松两个毗邻的地方行政单位合并形成的市镇,其中以耶胡德为主、莫诺松则作为保留了地方自治权力的城镇与之同处一个行政框架内。我对行政区划以及权力划分了解不多,兴趣也不大,只能这样大致说明一下了。

与以色列人口集中的其他地区一样,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仅仅是散布着十数个阿拉伯村庄的农牧区,但由于水源相对丰沛,这个区域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也是很好的农耕区。故事大同小异,1948年之后的历史几乎就是犹太人在阿拉伯人被驱离的土地上从无到有建立城市的历史,这种整齐划一的、在复国主义(Zionist)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全国全民运动,总会令人(令外人)感到丝丝凉意,那种专心致志于自身、视周遭为无物的热烈的冷漠。

2011年,耶胡德市政当局发起了城市复兴运动,着力打造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城镇中心广场(题图),模板是瑞士意语区的山水名城卢加诺(Lugano):

说实话还是挺像的,像我们国内众多高仿欧洲小镇的的高档小区,挺不上档次的。

AliExpress Tour: 67. San Juan, Puerto Rico

San Juan, Puerto Rico (圣胡安,波多黎各,美国)

圣胡安是美国“海外领土”波多黎各联邦(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的首府,自19世纪末美西战争以来,这个位于加勒比东部门户位置的岛屿就处于美国主权之下,虽然仍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力,但要求正式成为合众国第51个州的呼声始终存在,因此波多黎各在美国现有政治框架的地位也长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主题。

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富饶之港”(Rich Port),因其位于新世界的大门,新兴的西班牙帝国将从这里运回巨量的金银和其他财富。圣胡安也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第二个城市(最早的是今天多米尼加的首都圣多明哥),时间是在哥伦布闯入30年之后的1521年,也是美国主权下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极佳的战略位置使得圣胡安成为整个加勒比地区最值得列强去争夺的财富,事实上在将其割让给美国之前,在此设防的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防御体系从未真正被敌对势力彻底攻破过,题图里的莫罗要塞(Castillo San Felipe del Morro)便是这数百年间铁与火的见证。

虽然远隔重洋,但圣胡安不时会受到来自北非撒哈拉的沙尘暴的袭击,强劲的大气环流将灼热的黄沙投送到数千里之外的加勒比地区,真是可叹的自然伟业。

圣胡安是西半球第四繁忙的港口(说实话这个排名是很令人惊叹的,毕竟如此弹丸之地),以此为驱动力,圣胡安的加工制造业相当发达,其中Bacardi朗姆酒尤为闻名天下,也是我愚蠢的青春里那些热烈的夏夜的注脚和记忆。除了第二产业之外,圣胡安也是加勒比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加勒比的华尔街”(Wall Street of the Caribbean)。

说到当地出身的名人,恐怕要首推Pop巨星瑞奇马丁(Ricky Martin),1998年世界杯那首《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或许是许多人永远的美好记忆了。

AliExpress Tour: 66. Santa Cruz de Tenerife

Santa Cruz de Tenerife, Spain (圣克鲁兹·德特内里费,加那利群岛,西班牙)

这座虽是西班牙(海外)领土、但距离非洲大陆咫尺之遥的海港城市有着“大西洋上的悉尼”(The Sydney of the Atlantic)的别名,原因倒是一目了然,海滨那座仿佛展开的白色风帆一般的壮丽建筑——特内里费大礼堂(Auditorio de Tenerife)——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标志性的悉尼歌剧院,从外形看确有六、七分神似了。

城市名字里的Santa Cruz在西语世界里是个非常常见的地名,即基督教的“圣十字”,因此下文将其简称为特内里费,这也是我所熟悉的名称。

加那利群岛位于新旧大陆航路上,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军队(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军队)于1494年在今天特内里费港湾登陆,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成为了城市的雏形。加那利群岛也成为西班牙帝国“征服天堂”(建立广阔的拉美殖民地)的重要支撑和中继基地,其位于非洲、美洲、欧洲各条航线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使之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使得作为群岛两大首府之一的特内里费持续繁荣。

海港天然地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因此诸如进出口贸易、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非常繁荣。特内里费是西班牙最繁忙的海港之一,也是满载欧洲游客的邮轮前往加勒比的重要停靠港。

在20世纪80、90年代,特内里费迎来了经济腾飞,一方面是全球化时代来临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死后民主化浪潮带来的清新氛围,这个黄金时代完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大量现代化建筑横空出世,比如题图的大礼堂,以及西班牙最高的双子塔等,使得特内里费这座原本孤悬海外的小渔港成为西班牙全境拥有最高的城市天际线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十分摩登。这一过程被戏称为“曼哈顿化”(Manhattanization),仿佛在大西洋中新建了一座美国大都市。

我之所以早早就听闻过特内里费之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职业足球队CD Tenerife也算是西班牙足坛的老牌劲旅了,虽然当前已经降入了第二级联赛,但作为泛西班牙球迷的在下其实挺喜欢这支“小球队”细腻的技术风格,海岛的氛围又给了她不同于本土球队的别样风情,与加那利群岛另一支球队拉斯帕尔马斯一起,代表了群岛不俗的足球水准。

啊,想去看球。

AliExpress Tour: 65. Hadera

Hadera, Israel (哈代拉,海法区,以色列)

哈代拉位于以色列在地中海畔的狭长平原北部,距离黎巴嫩边境已经不远了,属于犹太人心念千年的“迦南之地”(Canaan)。然而Hadera这个地名却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青翠的溪谷”,在19世纪中期被从原地主手里买下时,哈代拉区域主要是低洼的沼泽地,几乎无人定居。首先在这里建立农业殖民地的是来自沙俄治下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锡安主义者,在大量雇用来自埃及的劳工开挖排水沟渠、平整土地,并付出大量生命代价之后,建立起了水牛养殖、水果种植园和纺织业,到20世纪初,一座区域性的小城镇已经成型。

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来自哈代拉的犹太武装积极参与对邻近阿拉伯人的战争,战后顺势夺取了附近居民已经被驱逐的阿拉伯村镇、将其纳入了哈代拉的管辖范围。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因为大量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被安置在了这里,哈代拉也在50年代被赋予了城市的地位。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又有一波来自前苏联地区的犹太移民汇入了本源的东欧犹太人种群中,今天的哈代拉已是99%的犹太城市了。

哈代拉一向被认为是一座相对安全的城市,然而近年来也多次遭到恐怖袭击,造成不小的市民伤亡,这里也是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所打到的最远地点。

哈代拉的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造纸业雇佣了当地大量的劳动人口。除此之外,这里兴建了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和以色列最大的发电厂,古老的海滨,有如“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