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主义与我的愤恨悲伤

在人类进入”新冠纪元”(COVID Age)的第三年的夏末初秋,我终于倒向了失败主义的那一边。不,可能潜意识里还要更早一些,初夏时已经和友人在交流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下半年的大会开完后,防疫很有可能会有重大的变化。我们虽然暂无生存之虞,然而山雨欲来的沉郁窒息仍然令人惊惶,但最怕的还是每况愈下的局面。

都已经第三年了啊,依然不断发生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封城、断粮进而百业萧条的事件。先不说各地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是大半年来一直执行最严格“动态清零”政策的深圳今年也两度全城沦陷,都已经竭尽了全力,还是防不胜防,那是否应该从科学角度重新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了呢?

 

这半年我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进入社会以来最特殊的(处于两段职业生涯之间的间歇期),且因命运的幸运,暂不需要为生存发愁,但是仍然会不时产生难以抑制的愤恨与忧伤。

越来越觉得这旷日持久的疫情已经使社会的活力逐渐枯竭,我当然也可以诉苦、愤恨本应早已产生的投资收益久久难以落实。而还能发出悲苦声音的甚至还不是最底层的人们,还有更多的人们在苦难里卑微如尘埃。归根结底,还是分配环节长久积累的问题吧,尤其是在当前难以“将蛋糕先做大”的局面里。

沧海横流、泥沙俱下时,社会的不公正更加触目惊心。我一向自诩以“君王般”的自尊自傲去对抗自己身边的不公正,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大概是自己刚好有点任性妄为的资本吧,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无论如何,还是要堂堂正正去面对,怀着朴素的希望,去面对无论是怎样的未来。

读书笔记:树木的“豆知识”

最近开始把阅读的进度提起来了,昨晚总算是读完了这本小书:

 

很有趣的科普作品,毕竟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地区,书里介绍的树木我大都“久仰大名”,但实际却不甚了然。因此阅读过程不断有“原来如此”的喜悦,于是记下了一些“豆知识”(零散无甚大用的小知识点),权作读书笔记吧。

 

  • 间苗

所谓“间苗”是指在人工林的幼年阶段人工控制树苗的间距,以免在无序竞争的环境下树苗为争夺光照资源、优先进行伸长性生长(长高),而导致树干的粗壮程度不足以抵挡大风与雨雪等灾害的侵袭而折断。如不进行间苗操作,不仅使得人工林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过多的植株在开花时节产生的花粉浓度也因之成为令人头痛的过敏源。

林业真是很有意思。

 

  • 代代木——冷杉

原来东京都内大名鼎鼎的“代代木”(Yoyogi)是因冷杉而得名的,果然是无关紧要的豆知识。

 

  • 肉桂属的香樟

偶然在公园看到熟悉的香樟树钉有名牌,拉丁文学名里却有“肉桂”一词,当时很是疑惑。读到樟树一章时才得以解惑,樟科下有肉桂属,名正言顺。

 

  • 一棵完美的独树——榉树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过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大概在原野上的一棵独树才会有这样的风姿吧,而榉树即是如此名副其实。

 

  • 山茱萸——浴火重生

前不久在湖边见到很多开着一簇一簇绒花的植物,但当时手机里的识花APP因服务器故障无法识别。读到书里关于小乔木的章节时才意识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和图里的另一种植物四照花属于抛荒地或者山火肆虐后首先占据生态位的先锋物种。其木虽无利用价值,但一往无前的气势却令人敬佩。

 

  • 泡桐——也是高贵的桐木

小时候大院里有一棵很高大的泡桐树,花期时满树紫色喇叭花串和结出的暗黄色小硬果让人印象深刻,始终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很平凡的杂树吧。没想到人家是真正的“高贵”的桐木,战国大名丰臣秀吉的家纹就是以其树叶为蓝本设计的,备受武士们青睐。

但是泡桐木质较为疏松,密度很小,无论如何也算不得良材。不过其满树繁花的姿态现在想来的确不凡。

 

  • 山茶花(椿 tsubaki)

同样是深红色的花瓣、明黄色的花蕊,以及有蜡质的叶子,难怪会把山茶与海棠搞混。但仔细看花蕊的形态还是很好区别,而且花期也不同,山茶是在寒冬刚过即开花,而海棠会稍晚一点。

相同的是,两种花都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Suez Crisis (苏伊士危机)

平日通过英文维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条目,毕竟互联网从本质上还是以英文为主的。近来精神较为懈怠,需要以多种方式提振一下,要求自己多写点东西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决定自己来总结一个英文维基的词条:Suez Crisis(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ez_Crisis

 

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是英国、法国、以色列对埃及的军事入侵,战争结果是入侵方基本达成军事目的:英法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区域,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并重获红海亚喀巴湾港口的航运权。但在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下,入侵方先后撤军,埃及强人领袖纳赛尔获得极大的表面声誉;另一方面,英法两国影响力大减,政府先后垮台,唯独以色列收获了与阿拉伯国家对抗的信心;此外,二战末期规划的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框架也被证明无效,冷战阴云将笼罩人类几十年。

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埃及总统纳赛尔(Nasser)将以英、法资本为主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此举在战后影响力已大为衰退的英法两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挑衅,势必要对埃及实施“惩戒”。

更深层次的背景在于埃及于1952年发生政变,军事强人纳赛尔推翻法鲁克国王统治,开始谋求埃及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其直接利益冲突方即传统的英、法殖民帝国和新建的以色列。此外,由英国扶持的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君主国也与埃及存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对抗。而在更宏观的层面,美、苏两大超级强国因不同的算计均乐观埃及增强实力,苏联甚至通过同为华约成员的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出售大量的军火,这进一步刺激了以色列的危机意识,因而成为了打击埃及的急先锋。

英国时任首相艾登(Anthony Eden)在苏伊士危机之初则公开宣称将对埃及实施军事打击,但并未获得其美国盟友的支持。相反却是以色列与法国率先达成秘密协议,推进了三国联盟的建立。各方约定:由以色列率先对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发动突袭,在达成战略目标后再由英法两国敦促以色列与埃及停火,如埃及不接受则由西方联军夺取运河区域。

事实证明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主义是成功的,得到了新式苏式武器增强的埃及军队仍然是孱弱的近代军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达成了占领西奈半岛全境、夺取亚喀巴港口打通红海航运通道的预定目标。随后的英法登陆作战过程则是中规中矩,纳赛尔动员地中海港口城市塞得港守军混入平民中实施“全民战”,使得顾虑政治压力和声誉的英国首相艾登不断干预军事行动;而以殖民地部队为主的法军则实施“先开枪再问话”的政策,对埃及平民造成大量伤亡。

随着战事的发展,美苏两国敦促入侵国停火并撤军。其中美国担心苏联会直接出兵中东地区,一旦与北约盟国英、法发生军事冲突,则美国将有义务援助,从而发生与苏联的全面战争;苏联则向英、法、以三国发出了核威胁,并首次尝到了核讹诈的甜头,这也是后来古巴导弹危机的滥觞。

最终在超级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联合国的调停下,英法两国即刻撤军,颜面扫地的两国国内也发生不稳,导致艾登政府的倒台,以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垮台、传奇领袖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而以色列则以强硬措施对抗着国际压力,一直到次年才从西奈半岛撤军,国民信心大大增强。

纳赛尔成为了表面上最大的赢家,得以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并逐渐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人物;对内则加强了独裁统治,并对埃及国内的犹太人群体实施了系统性的驱逐和迫害。但埃及的地区霸权野心终究是黄粱一梦,比他们更勇敢、更善战、更有野心的以色列人会继续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

站在历史角度公正评价的话,纳赛尔给埃及国民和中东地区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其历史地位远不如后来与以色列达成和睦却被极端势力刺杀的埃及总统萨达特。

“奋力东融”

这应该是一路上我在高速路旁见到的最佳广告语了。

算是心血来潮,或是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开车从深圳回家,1400多公里的旅程,伴随着几乎不停歇的大雨,开了3天。

见到这块巨幅广告牌是在第二天午前,从两广交界的门户贺州继续往西北而去,接近鼎鼎大名的阳朔之前,先进入了桂林市治下的平乐县。

“奋力东融!——平乐县委、县政府宣”

底下的小字解释说全县是要奋力向东融入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如此昂扬的姿态,不禁令我啧啧称奇。要知道,这地方距离珠三角差不多有400公里了,猛踩油门也得跑大半天。此地虽比阳朔略逊一筹,但漓江画廊就在左近,奇峰岫岩处处可见,在濛濛细雨中也是青翠欲滴,风光很是怡人。但竟然没有返身寻求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阳朔紧密联接,反而将目光越过自己东边的地级市贺州、投向了遥远的珠三角,寄望于整合进目前看来仍然停留在概念上的大湾区,这里的党政班子不得不说很有意思。

无论如何,“奋力”二字所展现的志气和姿态,让我肃然起敬。他日有缘,希望到那里好好看看。

终于换了个平台

一直放在北美空间的网站前些天出了点问题(以前也出过类似的问题、联系客服解决了),这次自己摸索、联系客服都搞不定,于是决定升级一下比较落伍的ASP程序。过程磕磕碰碰,不断出状况,自己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途径终告无效。没办法,退而求其次,切换到同一系统的主流PHP版本去,程序装好再摸索把网站数据导进去以及调试。哪知道问题更多,最后虽然程序装好了,但完全不能使用,当然也是千方百计了很久。

终于得出了结论,这空间应该就是不能再用原来的网站程序了吧。其实这时候心里反而松了口气,毕竟是自己不断尝试、不断证明直到无路可走的结果。那么就痛快切换到这个平台吧。

反正所有的日志(blog)和绝大多数的图片都有备份,抽时间慢慢逐一恢复吧,最重要的数据都在,心里很踏实。

最后,久疏问候,希望大家安好。

餘燼

《餘燼》

在這看見餘燼的時間裡——金色明亮的太陽消失在薄暮中。

狂亂的內心,濃濃的麝香,是對愛人的思念。

夜是珍珠香薰的安魂曲——為我們歌唱!

歡笑聲中——你的眼睛光芒萬丈——

鮮花裝點的戀情,牽動著我們的心……

鮮花裝點的戀情,充實我們的希望。

 

十年,乃至將近十五年龐大的時間,將個體微渺的存在碾碎成無數的塵粒,在這11月依舊刺眼的光線裡,被撒布到這方小小的天地之間,看上去可笑可悲,卻在各處都殘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鋪天蓋地的、被扯碎的感傷。

留下來的難道不就是歲月的“殘渣”嗎?曾經的飽滿濃郁與熾烈如火,都已不知道遁往了何方。即使物是人未非,時間的洪流已然裹挾著殘存的“砂礫”衝進無聲無語無形無光的深海,但願仍舊在發出微弱的光。

再會與離別之後,仔細想想,這段歲月的“孑遺”如果稱之為殘渣未免太令人不忍,更應該是往事熊熊烈焰的未滅的餘燼,是那些心境不斷向遠方擴散的漣漪,是我們曾經存在的證明。

あなたに出会えてよかった~

鄉間的一季

4月下旬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命,拉開了持續一季(初夏至盛夏)的“鄉間”工程施工經歷。在珠三角最西邊、幾地交界的山林水澤間,可謂紮紮實實地度過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現在還說不好,但這段時間必然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諸多影響,我這樣認為並相信。

與此前幾乎一成不變的室內工作相比,施工(或者說是“施工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並非誇張,對我來說,就是另一個世界。簡陋的居住條件,烈日與暴雨,泥濘和漫天揚塵,偏僻的鄉間,無論到何處做何事都需要開車的偏僻,襯出不窮、花樣翻新的必須要解決的種種現實性問題,以及遠離已經成為習慣的日常生活的焦慮感,還有對於這一切的意義的不斷探尋。

是啊,這一切的意義何在?我在此地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Tommy(決定此事的公司領導)一早就說了,實際的工程經驗結合其他方面的能力將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當然理解這一點,並且對此心懷感激。用心去做事,承擔責任甚至付出一些個人的犧牲,其實這個細分行業的施工不算很難。工作本身值得說的並不多,無非是堅持,把握節奏,應對變化,解決問題罷了,而且無論再有什麼激變,這項目終會有結束之刻。所以,這不成問題。

 

問題還在此之外,這一季,我過著怎樣的生活?直面這麼嚴肅沉重的問題,不知該如何述說,或許從一些側面去觀察,會有許多“凡庸的日常”所不能企及的意義浮現出來吧。

因為開了自己的車過來,而且日常有相當多的自由,一個人跑了周圍許許多多的路,看了很多不同的風景。在這些路上,可以思考它們通向何方,距離有多遠,村莊與集鎮的分佈與地理空間的關係等問題。大多數道路都非常寧靜,車很少,人也很少。也在不同的天氣走在同一段道路上(自己喜愛甚至是偏愛的道路),與這輛車逐漸建立起愈加密切的聯繫。時常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受,畢竟拿到駕照才一年,這一季,我們幾乎跑了8000公里,這些旅程想必在以後會經常不經意地記起,這很好。

鄉間晴朗的初夏夜,漫山螢火閃耀,在星月清澈的光輝之下,從身邊飛過的螢火蟲留下彷彿觸手可及的光的痕跡,想想,自己有多少年沒有看過螢火蟲了呢?抬頭,是滿天繁星,多得超乎想像的繁星,北斗七星一目了然,以及剛剛浮現在南方地平線的南十字…

從住地再往西幾公里有個叫做合水的小鎮,非常中意那裡兩水合流、山嵐瀰漫的氛圍。許多次,在雨前、雨中、雨後,到水邊的橋旁,細細感受絲絲縷縷難以把握但確實存在的憂鬱的共鳴。過去的歲月的記憶,在這個此前從未到過的、甚至都不能想像如此存在的小鎮,鮮明地再現於心間,是夢嗎?

無疑,這是異鄉,但這裡畢竟是珠三角,本地人早已習慣經濟騰飛帶來的富足,同時大量的工廠也吸引了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在這裡的日常,我會止不住地想像一個個個體在這裡的生活,他們是如何過著此間的生活。

當然,還有許多細碎的思慮,待以後慢慢體會吧。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指向我自己的生活,我這一段生活的意義。我想,結束離開此地後,我會不斷懷念的。

被放弃的习惯

最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很干净利落地放弃一些经年累月的习惯,几乎是以毫不留恋的“冷酷”态度。这个事实其实是令自己颇感意外的,因为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看重和执着固有习惯、或者说是比较“恋旧”的人,然而这断然而决绝的态度却是强烈地动摇了长久以来的自我认知。即是说,由习惯构成的“羁绊”力量其实很小,习惯所具有的维系稳定的力量还不足以让我的内心安定下来,轻易地,我可以重新启动新的历险。

所谓“不破不立”,如果既有的境遇不如意,那么,打破习惯去寻求变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只是,有些讶异竟然可以毫不留恋那些沉积了时间、热情、精力和悲喜的习惯,这样的态度多少让自己觉得不安。我揣摩,还是人生缺乏延续性的原因吧,在某段时间倾注了浓稠的情绪,当情绪的浓度慢慢被稀释之后,对于一度那么重要的东西也觉得淡漠,再要放弃的时候也不觉得难以割舍了。

于是,许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长期以这种缺乏延续性的态度处事的话,自己在周围世界留下的印象也会是一个淡淡的影子,缺乏实际的存在感。

但很多事情是不能勉强的,为了使人生具有延续性而违背本心去坚守一些习惯,那已是南辕北辙了。所以,我并不后悔放弃一些习惯,哪怕那些被放弃的习惯对自己而言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意义。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这些“旧时代”的习惯羁绊住,我知道,早已定下的主旋律并不曾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段落里应当有不同的伴奏。至少在各种境遇里,我还是原来的模样,这或许就是最本质的延续性,即便依旧是淡淡的魅影。

云和海,都是庞大的思念

地球膨胀而又冷缩。羊潜伏于洞穴之中。海是庞大的思念,雨无声地落于其表面。没有面孔的人们站在岸边遥看海湾。无尽无休的时间化为巨大的毛线球浮于空中。

这几天,这段话在头脑中久久盘旋,因为很喜欢这样的文字——意象;字词的组合;氛围。下着无声的雨的海湾,没有面孔的人(在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凝望着无尽的海,时间在思念中消融,然后再升腾,在细雨中漂浮。寂寥、悲情的画面,不是吗?已经没有了面孔,这世界尽头的海湾,无休无止的雨雾,所有的这一切都化为了庞大无边的思念,充盈着这天地,岁月无声。

这时节炎热的晴天折磨着奔波辛劳的人们,然而,却有白色的浓云在湛蓝的天幕中聚集又散开,云烟缥缈。仰头望向那仿佛触手可及的云,细细地观察云山翻滚的壮阔,也跟随细碎的烟云在有风的高天飘扬。这些纯白的羽状物,也是庞大的思念,太阳的光辉无声地落于其表面,躲在暗处的面孔模糊的人在云的阴影下遥看云山。

思念着这样的画面:

当现实中也邂逅了这样的光时,会想别人也看见,会思念。往昔的时光,静谧的时光,童年。

月夜莲池

莲池清且涟漪,月光如水,浣尽一方沉静的天地;无声的夜,清丽的月,睡莲悄然绽放,沐浴在月的清辉和水的温柔中,远处传来缥缈的弦乐的声音…

我眼中的睡莲与佛教中的那朵红莲并无联系,留在我心底的唯有那哀伤的意象,沉静淡漠,却英气逼人。一直以来自己都是痴迷这个形象的,也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大概荷与莲是有区别的吧,古人似乎更爱荷花,哪怕是残荷败叶;但我中意睡莲完美的轮廓和绽放于月夜或清晨的清丽感,就像池水给人的清冽触觉一般,绝无俗艳的意味,而是一种无言的骄傲。

每次想起月光下的睡莲时传来的那“缥缈的弦乐”毫无疑问是来自贾鹏芳的二胡,“睡莲”,以及“静月”。在两支曲子,足以唤起每个人心底那“一缕不死的忧伤”,如果正好沉浸在回忆中的话,听得泪流满面也绝不奇怪。

 

第一次听“睡莲”时甚至还不知道曲子的名字,是在一个flash里听到的,背景音乐。讲的是此生已然失去的爱情,用了很凄美的图片和很有煽动力的文字:孟婆汤、奈何桥、前世、今生、来世;彼岸花、爱人的脸、眼泪、心的破碎,还有就是这曲每个音符都让人心尖发颤的旋律…那时候,自己处于失去爱人的极度脆弱之中,文字也好,图片也好,似乎还不至于将满是裂纹的心击碎,真正致命的心悸来自这段旋律,二胡的音色本已哀婉,何况又是那样哀伤的旋律,一个照面,我惟有伏案痛哭一途。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支曲子描述的对象并非那血艳的曼殊沙华,而是无瑕的睡莲。之所以如此令人动容,大概与听时的心境关系很大,而且旋律很惊艳,有如一剂毒药,直指人心。

 

相比而言,“静月”更有韵味、演奏者有更丰富的内涵希望表达出来。《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支曲子对我来讲就是一份如琼玉一般珍贵的礼物。

要我如何描述在静夜聆听此曲的感受?文字的苍白令人无比沮丧。我想,曲中想要表达的是乡愁吧…或者,并不仅仅是对故乡那方山水的不舍和思念,更多是对那些故人的眷念,以及对昔年美好的怀念。明月夜,四下无声,凝望静月,脑海中那些容颜,已然无声黑白。在异乡的月夜,悠远的二胡曲,飞越万水千山,直达彼方的故乡;同一轮月下,寄托的必定是同样的思念。

月光如水,尽浣三千群山,只是,乡关何处?